在生产方式上,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还未形成;在增长动力上,粗放式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没有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在区域布局上,水土资源、消费市场、加工增值与农业生产不均衡不匹配的情况明显。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的供需平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重要举措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属于生产力范畴,经营体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拓展问题
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一是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拓宽增值空间;保障供应链,实现农业生产供应的全球化布局,增强保障水平;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态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发展可持续。
二是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
三是发展工厂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总之要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关键是效率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基本要求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发挥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促进现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让消费者看了心动、买了心安。
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我国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甚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生产方面,有相对竞争力,要大力发展。
三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既去产能又保产能,在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加快开展退耕休耕轮作;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基本产能、高效产能、绿色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农业生产协调配合的空间格局。
四是加强创新驱动。要加快科技创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动能,强化生态伦理,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总之,要通过在品种结构、空间布局和生产投入上的优化调整,构筑产品优良、适销对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开放问题
积极培养造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一是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统一服务,促进服务的规模化;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一村一品,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产业的规模化。
二是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主体的进入,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增加新技能。
三是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享。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共享收益。总之,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