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们创新“四用四抓”推进机制,坚持用制度机制抓全盘,用调研调度抓重点,用内评外评抓质量,用督促考核抓成效,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一批批改革项目落地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年初省委深改组共确定9大类65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193项具体改革事项已有56项形成了制度性成果,93%的改革事项按既定要求和时间节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等改革项目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形成湖南特色,一批取得创新突破”的成效、特色、亮点。
“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可否认,现实中,改革成效相对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群众获得感相对改革初衷仍不理想。有些改革有突破,但群众获得感不强,有些改革有成效,但群众获得感不够。多种因素表明,提高群众获得感还有很大空间,改革人还需要继续负重前行。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增强群众获得感应当成为改革的根本要求,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群众获得感,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维度:理论获得感、现实获得感、预期获得感。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总难让群众有理想的获得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对获得感的理解与把握有关。要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就必须全维度地认识群众获得感,全方位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理论获得感,也即方案制度本身蕴含的改革红利。之所以提出理论获得感的概念,是因为不少的改革方案的可能红利与实时红利经常有较大出入,不能吹糠见米,一眼望穿,让群众完整的直观感知,有些方案的红利不是人人均有,也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有,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城镇落户放宽了,但是,你不办理户口迁移,就感受不到这种改革成果。再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你不就医不入学,就感受不到。但制度是公平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改革的红利释放在那里,获得感的福利摆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在想享受需要享受的时候拥有这份获得感。
作为改革者,我们首先就应当追求理论获得感的最大化,理论上行得通,现实中才可能做得到,理论上富裕,现实才可能满足。群众理论获得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改革的精确度。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精确发力,精准落地。如何做到精确精准,守盛书记在省委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就是要精确地把发展的薄弱环节理出来,把面对的险关难题标出来,把有效的方法措施找出来,就是要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接天线、通地气、重民生,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项往前排。只有“精确发力”,对着问题的症灶而去,群众才会拍手称快,获得痛快之感;只有“精准落地”,落在群众的最需之上,群众才会双手赞成,获得殷实之感。今年来,省委深改组审时度势,精确制导,把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往前推,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改革事项,释放了发展的活力,改善了民生事业,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这正是改革注重精确精准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改革事项牵头部门没有把握好群众获得感的首要关口,结果让人大失所望,群众获得感也就自然大打折扣。这样的改革也算改了,但仅仅是走个过场,完个任务,有了这样的改革,就难免会有人纳闷:总见改革实物量,少见群众获得感。改革的根本方法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针对问题,改革才改得准、改得对、改得好。提高改革精确度,需要精准把脉,问题看得准、不踏空;需要精当统筹,方案有内涵、有配套;需要精细操作,落实得要领、不走样。只有精准改革,才能改出真作风,改出真发展,改出真感情,改出真获得感。
二是方案的含金量。方案的含金量是改革“最先一公里”的核心问题,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越多,群众获得感“金”的成色才越足。只有“最先一公里”能跑出“含金量,才有更多的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当前,个别改革方案的含金量不足,甚至锈迹斑斑,究其原因,还是一些措施没能接好地气,不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只会照猫画虎,被动传达上级文件、机械分解任务措施,甚至夹带部门利益,隐藏私货。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去广泛听取意见的改革,不去做方案的“二次创新”,含金量从何而来?没有含金量的改革方案,谁会买账?谁愿支持?哪有获得感?提高方案的含金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方面要靠方案牵头部门精心设计,加强调研深度,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设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真正获得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的改革红利。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机制的有力保障,建立改革方案的“质量监测”系统。为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并建立改革方案内评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每一个方案开展“望闻问切”,把脉问诊。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对户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对文化体制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等改革方案开展的内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现实获得感,就是改革落地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获得感是上述理论获得感的现实所得,是改革方案推出之后立竿见影的那部分红利。现实获得感是改革推进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衡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社会矛盾问题多的情形下,如何把改革举措转换为发展动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改革成果,是改革赢得广泛支持,不断冲破困难险阻的关键。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省把群众现实获得感作为改革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单独二孩”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真金白银”的改革成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到”的改革红利,由此也让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了改革信心与决心,激发了推进改革的动力与活力。增强群众的现实获得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改革方案的落实力。群众的获得感不是造声势、看架势、搞形式,而是要看改革方案能不能落实兑现,能不能见效获利。当前,我们有些改革举措推出后,群众感受不深、获得感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方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领导干部不想改不敢改,面对困难当“鸵鸟”,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地方和部门囿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些改革政策在执行中荒了腔、走了板,“好经被念歪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梗阻”是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加大方案落实力,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把改革举措落实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切实抓在手里、抗在肩头,做到凡事有人去管、有人去盯、有人去促、有人去干,改革方案的落实才有关键保障。其次要强化督办督察,建立完善改革任务台账管理、进度监测、定期通报、对账盘点等制度机制,对改革方案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直奔主题,直面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全面深化改革对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协同性问题,在众多项目推进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改革因为协同性不够导致群众获得感不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个别部门、单位对改革协同配合支持不够,横向不愿“同步走”,纵向不能“跟紧步”,对本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出力,对别的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给力。比如,简政放权中,“你放我不放”的现象反而让一些审批形成了“死结”,群众要跑的路不少,要办的事更难;先照后证改革,群众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确实容易了,但是办理许可证的时间仍然较长,增加了创业成本等等。因此,提高群众的现实获得感,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就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加强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和进度统筹,在改革顶层设计时强化系统思维,进行通盘考虑;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加强配套措施,实行“套餐制”、打出“组合拳”;在政策执行时,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改革合力,改革的协同性才会更好,改革红利才会充分释放。
三、预期获得感,就是改革促进发展变化给群众带来的良好预期。改革既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快变量”,是指那些立竿见影的改革项目或内容;“慢变量”,是指那些触及深层次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的改革项目或内容。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是“快变量”,农民市民化是“慢变量”;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打虎拍蝇”是“快变量”,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慢变量”。群众对改革“慢变量”的信心,实际上就是群众预期获得感。增强预期获得感需要在两个“力”上下功夫。
一是保持改革定力,让预期来的更早一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既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要面对正面的阻击,又要提防侧面的夹击,所面临的困难、阻力和复杂性远甚于前。要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持久战、攻坚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改革目标任务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这要求我们站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认准改革方向,增强改革的定力,盯紧改革目标,坚定改革信心,防止出现改革“一阵风”。特别是面对改革的“慢变量”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锲而不舍、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决心,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抓好落实,争取让慢变快,让群众的预期获得感早日化为现实。
二是增强改革合力,让预期来的更多一点。《尚书•胤征》有云“咸与维新”,就是说要让所有人都参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回望历史,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立足当下,改革更是非汇集众智、凝聚众力不可成。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群众这样的反映:“改革像玻璃柜里的蛋糕,看得到摸不着”“改革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报纸上读到过,现实中没参与过”。这说明群众对改革的参与度还不高、获得感还不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增强改革的预期需要多措并举,虚实交错。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改革的意义、进展和成效,增强对“慢变量”的可预见性,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畅通改革参与渠道、健全改革参与机制,改革决策部署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制定改革方案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出台改革举措尊重群众意愿,推进改革落实发挥群众作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让改革形成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呈现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汇聚起更多的预期获得感。
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把握了群众获得感的三个维度,改革工作就会更有广度、力度和深度。只要我们精心谋划,把改革的红利边界做大,增强群众理论获得感;真抓实干,把改革的红利内涵做实,增强群众现实获得感;有序引导,把改革的红利措施做硬,增强群众预期获得感。我们深化改革的理论、现实、长远成效就会最大化,老百姓眼前、手上、心中的获得感就会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