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从公共卫生角度应对雾霾天气?

发稿时间:2017-02-03 14:46:54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阚海东 陈建民

  近年来,学术界、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雾霾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高浓度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2013年初,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了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项目研究结果。从全球来看,PM2.5在所有健康危险因素中排名第8,2010年全球有322万居民提前死亡与PM2.5污染相关。在我国,PM2.5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险因素(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不良膳食习惯和吸烟),2010年我国约有120万居民死亡与PM2.5污染相关。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大气污染列为致癌物,大气颗粒物作为主要的大气组分也被列为致癌物,22.3万人死于大气污染导致的肺癌,并指出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将会持续恶化,到2050年大气污染(主要是大气颗粒物和地面臭氧)将成为全球环境导致死亡的原因之首。

  当前,我国关于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我国已有PM2.5与健康之间相关性的生态学研究和干预研究,1993年至1997年中美学者就合作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开展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PM2.5与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肺功能下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M2.5的影响远大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此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开展的时间序列研究认为,PM2.5暴露确实增加城市居民的死亡和发病风险。通过PM2.5组分分析发现,我国PM2.5中健康危害大的成分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多环芳烃、重金属等化学组分生物毒性最大。在干预研究方面,北京奥运期间开展的干预研究发现,北京PM2.5浓度从奥运前的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奥运期间的45 微克/立方米左右,其间北京市居民哮喘发病风险下降了50%,各种亚临床健康指标(比如血液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等)也有明显改善。

  PM2.5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会导致局部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降低,长期作用会导致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会诱导血栓形成、血压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心率升高和心律失常。特别是致癌效应,PM2.5中的多个成分具有致癌性或促癌性。实验研究发现PM2.5的有机提取物和无机提取物也都具有致突变和遗传毒性。美国癌症协会主持的一项队列研究,对120万美国成人进行了长达26年(1982~200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PM2.5浓度升高10微克/立方米,人群肺癌死亡率将升高15%~27%。还有研究提示,孕期母体的PM2.5暴露与低出生体重、早产、宫内发育迟缓等有关系。此外,有部分研究提示,PM2.5诱导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可能累及脑部,从而加速老年痴呆症的进展。但目前PM2.5对生殖、神经等影响的结果不甚一致,尚无法确证因果关系。

  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与健康研究证主要集中在人体健康效应终点上,如急性健康效应、慢性健康效应和干预效应,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决策需求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我们仍缺乏危害特征的基础研究数据,对大气污染致健康危害机制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大气环境管理亦缺乏基于本土的健康研究证据予以指导,这也严重制约了相关疾病的有效防治以及相关政策与标准的制订。

  雾霾污染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发生,因而如何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应对雾霾天气显得尤为重要。对公众而言,在出现雾霾天气或M2.5浓度较高时,可以采取佩戴有防护PM2.5功能的口罩,采取一些必要且科学的防护措施则尤为重要。而对PM2.5污染敏感的人群,如老人、小孩,还有心肺疾病患者等,则需要减少室外PM2.5的暴露。另外,加拿大和我国香港环保部门推出了“空气质量健康指数”,我国国家卫生和环境管理部门可推出“雾霾健康指数”,以直观地告诉公众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的程度,从而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雾霾的健康威胁。

  阚海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陈建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