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协调发挥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力量,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弘扬勤劳致富精神与发挥企业家作用、强化产权保护等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蛋糕。实践证明以资源、环境和低成本劳动力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很有效,但是,这条老路已经走到尽头了。要生存、要发展,就只能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的老路转向创新驱动的新路上。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保障就业的同时努力提高产能与效益,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一次重大调整,需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制度。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0年,劳动报酬初次分配占比由53.3%降到47.8%,我国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受到挑战。应当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以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性地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让高收入群体承担其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适当让利。针对贫富差距持续性拉大,利益固化与财富家族式传递形式日益凸显的趋势,适时开征遗产税让社会财富造福于社会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方式。现代教育是近代以来工业化的产物,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工业体系生产方式与城市化生活方式需要的后备力量,这就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不懂农业生产、不适应农民生活的根本性原因。农村新生一代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指向,要实现农村新生一代步入中等收入群体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各地方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国家教育资源均等化战略的有利契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广大农村新生代群体与城市低收入群体步入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智力支持。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广大低收入群体徘徊在贫困线边缘,而中等收入群体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因房致贫、因病致贫等巨大风险。因此,财政倾斜基础上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住房、生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社会要多措并举努力化解高房价对广大农村毕业生与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压力与阻滞力。
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幸福生活有赖于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要在社会保障兜底的基础上突出能力本位,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的精神以激励广大低收入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企业家是社会的精英,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企业家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做大做强企业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的同时适当让利以改善职工待遇与福利,帮助更多人创业增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加强产权保护,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中等收入群体安全感与获得感。财产是人格、自由与体面生活的前提。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实际上就是在维护国民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全社会都要树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底线意识,政府要做好产权确权与登记,在征地、拆迁、租赁等活动中带头遵守、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要求,增强全民财产安全感。通过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