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4年,榆林市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塞上大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潮正在涌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榆林改革,蹄疾步稳。既有承接中省的任务,又有基层的自觉改革。改革工作涉及10个方面110个子项任务,已经有103项完成年度任务,占年度任务的93.6%。
过去一年,该市全面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完成承接中、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2项,市直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涉及51个部门,共有审批事项353项,已取消34项,下放县区42项,合并减少3项,目前正在继续组织县级行政事项的清理和承接审批事项的监管工作。同时,对87件“红头文件”进行了清理……一系列改革为发展“清障”,提高了行政效率,激活了市场和社会的内生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增长空间
过去一年,榆林市经济体制改革成绩斐然:出台了《关于支持神木县府谷县开展省直管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一次性下放了35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形成了《榆林市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实施意见(讨论稿)》,提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保障措施;制定了《榆林市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和责任主体;完善了《榆林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2亿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铁路运输、邮政、电信服务业等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并完成了征管户移交工作;启动了省级金融试验区建设,神木县金融服务中心已率先成立并全面运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联合西安交大等13所高校和102家企业成立全省首个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开展了11个重大项目。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不断集聚着破解发展难题的内生动力。
2014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3005.7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677.6亿元,增长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8亿元,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9665元、9730元,增长10.6%和12%。
社会民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榆林市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更直接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2014年,榆林市民生支出达390亿元,增长8.3%,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80%以上。
完善了学前教育资助及高中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机制,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制定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区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已开展,榆阳区在我省率先组建成立了县区级公立医疗集团;逐步推进全市乡镇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监管机构,共设立乡镇监管所193个,在榆阳区、靖边县等6个县区的12个乡镇成立了环保所。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市8个县区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规划建设农村幸福院210所,已建成46所,并在横山县、佳县建设县级中心敬老院2所;开展了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市8个县区启动实施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制度,参保职工在全市范围内就诊、购药、住院结算实现“一卡通”;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公益性殡葬改革制度。
创新城区巡防机制,加强对市区道路交通和治安秩序的联动管理,对全市实行网格式防控全覆盖,规划在中心城区设立47个警务工作站,已建成投用7个。
去年,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建成区面积、道路里程、绿化面积、学校学位数量、医院床位数量“五个翻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榆林市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涌现出榆阳区“赵家峁模式”,神木县“尔林兔模式”等典型。土地流转面积达192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面积的36%,成为我省土地流转第一市。
土地流转“转出”三农新气象,2014年,榆林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实现“十一连丰”。该市还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制定了《关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并编制了《村庄地籍调查试点技术方案》,在每个县区选择了1个乡镇作为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