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

发稿时间:2014-02-20 00:00: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作者:作者:高 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出诸如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等许多成功的发展经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异、基础设施条件悬殊,导致不同农村的具体做法和发展路径不一样。尽管如此,农村经济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共性规律的。这个共性规律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找准一个项目,建活一套机制,培养一批人才,形成示范效应”。贵州省晴隆县紧紧围绕自身县情,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一共性规律,探索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晴隆模式”。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晴隆调研,称赞这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好路子。
 
  找准一个项目
 
  项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依托和支撑,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不同农村之间的发展之所以出现巨大悬殊,就在于有的农村找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好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而有的农村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就是因为这部分农村没有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农民只能守着传统产业维持基本生存。在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的今天,没有项目支撑的农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项目竞争。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发展项目,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
 
  一直以来,晴隆县都在为寻找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而苦苦思索。晴隆县坡陡、山高、谷深,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人均耕地仅0.77亩,其中坡耕地占65%,且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地理条件不好,曾被称为全国最贫困的县。当地县委县政府为了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曾集中精力发展柑橘、茶叶、薏仁米等特色产业,县畜牧局也尝试通过发展养猪项目帮助农民脱贫。但这些项目都因为土地贫瘠、粮食产出率低而没能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发展始终低位徘徊。
 
  为了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瓶颈,2000年,晴隆县组建了县草地畜牧中心,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扶贫帮扶10万元资金,开始探索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山地经济。该县草地畜牧中心从澳洲引进优良的种草和波尔山羊、杜泊绵羊等优质品种,这样的羊不仅体大、出肉率高、肉质好,而且没有本地黑山羊啃食草根破坏生态的习性。种草养羊这一发展项目正好切合晴隆当地实际,不仅保护了脆弱的生态,而且有效避开了“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的种粮劣势,充分利用了晴隆降水量大,气温较高,非常适合牧草生长的优势。在石旮旯地里种草养羊,晴隆县找到了切实本地实际的好项目。
 
  建活一套机制
 
  在找准项目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机制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广,这样项目才能落地、发展、壮大,才能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作保障,再好的项目也不一定能做好:要么因为还没长大就已夭折;要么由于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而难以壮大;或者因没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而成为少部分人的金饭碗。因此,要使好项目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载体,必须要有科学有力的项目引导扶持机制、农民参与分配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产业链条培育打造机制。
 
  ——项目引导扶持机制。晴隆县确定了种草养羊项目后,围绕既定目标,该县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专项发展资金,给每户补贴4000元修羊圈,农户还可贷款3至5万元购买基础母羊,政府贴息两年。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带薪带职到基层创办、领办、协办草地畜牧业。
 
  ——产业链条培育机制。为了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晴隆县围绕羊产业链条做足文章。为延长产业链,该县还引进2亿多元,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羊产业园区,园区紧紧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这一轴心,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个;万只高标准高质量育肥场3个;千只标准化肉羊育肥示范场100个;活畜交易市场1个;羊饲料加工厂1个;兽药生产厂1个;兽用器械厂1个;羊粪加工厂1个;冷链物流体系。为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该县引进海权肉羊加工、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湖南凯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澳大利亚基因技术公司落户园区。同时,大力扶持岚雨养羊合作社、兴方养羊合作社、黔扶养羊合作社等15个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同时,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晴隆县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转型,为养羊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彻底解除了农民担心“羊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农民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引导农民参与并让农民分享项目建设带来的收益,项目才能有发展的活力。如果农民没有收益,参与积极性不高,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激发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晴隆县以县草地畜牧中心为依托,探索实施了“四六分成模式、租赁土地模式 、对等投资对半分成模式、借贷发展模式、集资入股模式”等农民对项目的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引导扶持农民走上种草养羊的发展之路。农民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实现了种草养羊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随着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资金实力的增长,部分农民的经营方式由“参股合营型转变为自营型”,开始尝试自己单干。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依靠县草地畜牧中心提供专业支持,按照市场原则支付中心服务的费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农业经营者的转型。现在,全县已有500多户转向自营,养羊最多的一户有250只,最少的一户也有50只。农民自己当上养羊老板,这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
 
  培养一批人才
 
  对农村产业项目的发展而言,技术人才能有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以养羊为例,羊经常会遇到“头疼脑热”,弄不好还会成群死亡。晴隆县新益村村委会主任杨义学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好不容易贷款养了几千只羊,眼看就要出栏,一场瘟疫到来,两天功夫全部死光,最后亏损了30多万元,至今依然没有缓过气。羊患的有些病其实花几毛钱就可以治好的,有的甚至不用花钱也可以治愈,关键是要有经验和技术。
 
  晴隆县种草养羊产业的发展,充分注重对农民技能的培训。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县草地畜牧中心为平台,首先聘请专家对中心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再由中心派技术员到基地办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然后由农民技术员教农户,农户带农户。这种方式节约了技术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实现了技术传播的裂变效应。目前,晴隆已形成一个500多人的四级培训网络,培养了一批农民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培训,把农民变成种草养羊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发展一户见效一户,发展一片成功一片。
 
  此外,晴隆县还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为农民充电。通过依次对全县14个乡镇近1000户养羊户进行集中培训,让农民更系统的掌握预防羊感冒、防疫注射、驱虫保健、冬夏饲养方法、中草药治病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山羊养殖技术、山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牧草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技术传播的同时,该县还注重人才引进及对外技术合作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如今以成为一个拥有5名研究生、80多名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团队。在技术合作与创新方面,该县以引进、开发、推广优良品种、先进饲养、疫病防治、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及草地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先后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山东莱阳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草地种植与改良、杂交羊繁殖、养殖新技术使用、标准羊的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协议。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开展了胚胎移植方面的技术合作。目前全县已有2个育种基地、1个胚胎移植中心、15个人工冻精输配点、19个杂交肉羊生产基地,优质草地建设面积突破10万亩。全县纯种波尔山羊已发展到1000多只,优质杂交肉羊2.5万多只,两项占全县羊存栏数的44%。通过不断的努力,晴隆县在种草养羊方面已建立了一个“由技术精英引领、技术传播体系完备”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项目辐射带动全县14个乡(镇)、86个村、11800多农户、5万多人,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农村经纪人,造就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民。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仅自发和受聘到外地作为养羊技术员的农民就有136人。
 
  形成示范效应
 
  农村经济要取得长足发展,有一个好的项目是基础,有一套健全有效的机制是保障,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是动力。除此之外,好的项目要拓展发展空间,扩张带动能量,还必须形成示范效应,让农民纷纷仿效、自觉参与,才能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晴隆县推广的种草养羊项目,使最先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很快摆脱贫困、发家致富。
 
  农民对项目的良好收益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的玉米和水稻种植,加入到种草养羊的队伍中来。如该县江满村五组从2002年3月开始建设人工草场,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统一圈舍、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现已建设人工草地5800亩,羊(山东聚鑫牧业大型肉牛羊驴养殖繁育基地)存栏800多只,农户年收入最高的达2.2万元,最低的也在8200元以上,户均收入从全县最低一跃成为最高。目前,晴隆县种草养羊项目覆盖全县14乡镇,受益农户1.68万户6万人,户均年收入2-3万元,累计为农户创收近3亿元。80%以上养羊户已脱贫致富。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项目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和配套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民们看到了种草养羊的美好前景,部分青年农民工开始收拾行囊返回家乡种草养羊。如从广东打工回家的晴隆县大田乡新寨村邓家组赵礼奎夫妇,看到自己购进的41只基础母羊,不到一个月就下了6只小羊羔,逢人便说养羊“划得着”。该县新寨村马家组李吉能夫妇常年在外打工,年迈的母亲留在家中无人照顾,2013年8月,李吉能在政府扶持下购买了40只基础母羊,一年就新增39只,出栏后净赚4万多元。看到儿子发了“羊财”,长期独守家中的母亲享受着家庭天伦之乐,脸上重新有了笑容。现在走进晴隆县种草养羊的村庄,山间地头、家里院外,处处都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大量“留守村”因年轻人的回归,再次恢复了活力与生机。据劳动部门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县外出打工的人数比往年下降了15000余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