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海南农垦革新》之三:海垦改革路线图

发稿时间:2011-11-07 00:00:00
来源:《民主与法制》作者:作者:李蒙

  沉疴需治

  2011年7月底记者采访海南农垦总局时,总局原党委书记张力夫升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局长王一新转任党委书记,新的局长也刚刚走马上任。从2007年5月上任局长到调任书记,四年多时间,王一新领导了海南农垦一场非常重大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刘斌、教授杨杜评价说,这场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可以说是大开大合,但又比较平稳,没有引起大的波动。

  当初上任时,许多人劝王一新不要去,说海南农垦是个烂摊子,去了风险太大。王一新说,即便它是个烂摊子,也已经触底了,还能烂到哪里去呢?上任后列席国务院为海南农垦改革召开的专门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对他说,你们下点决心,长点志气,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收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国务院对海南农垦改革的目标要求,是海南农垦用五年过渡期,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把海南农垦建设成为一个以天然橡胶产业为核心,产业多样化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2008年前,海南农垦是“部省共管”体制,农业部管生产,海南管人事,造成了海南农垦“海南管不了,中央管不到”,成为“独立王国”。农场遍布海南各市县,农场场长、党委书记与各县县长、县委书记一样大,互不隶属,谁也管不了谁,还曾发生过农场党委书记不愿意到地方当县委书记的事情。

  政企不分,被称为“四不像”,“像企业还要办社会,像政府还要纳税,像军队又没有经费,像农民又有工会。”因为农垦的前身是军垦,所以现在还有些军事化色彩,农场至今仍习惯称下面的作业队为“连队”。

  社企不分,医院、学校等社会职能一应俱全,除了没有财政税收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在农场一应俱全。1981年,原来农场的保卫部被升格为公安分局,接受各农场的领导,就差设立检察院、法院了。过去的一个场长,早上开生产布置会,下午可能要处理邻里纠纷,晚上要组织看护橡胶防贼防盗,什么都得管。国务院海南农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曾说:“政府办企业,是为企业戴上手铐。企业办社会,又为企业戴上脚镣。”

  提高效率,政企分离,社企分离

  王一新有在中海油长期工作的背景,熟悉国有大企业管理运作,一到海南农垦,他就发现农垦当时的管理很粗放,基础能力不强。总局请各农场填报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员工数量、工资总额、收入和利润、土地面积等,过了好几天都拿不出来,一问才知道各农场正在加班加点调查,以前没有资料。一连做了三次普查,每次数据出入都不小,职工人数居然相差一两万人,在资金、土地、投资、房产等各方面都是如此。从2009年初开始,农垦上下开展“三清一控”,清理土地,清理资产、清理人员,控制费用开支。

  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到2009年7月底,清理收回土地8000公顷,收回地租3400万元,清理无岗、挂岗等各类人员4800多人,闲置资产近4700万元。

  王一新刚上任,总局财务处长约他请农行领导吃饭,农垦向农行贷了20多个亿,说如果不搞好关系发不出工资来。王一新很奇怪,从来都是银行围着大企业转,农垦这么大的企业,居然要去求银行,看来资金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总局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对各企业、海胶集团各分公司的银行存款实行最高限额管理,超额部分存储在农垦总公司账户,总公司向分公司支付银行活期存款的双倍利率,分公司如需用钱只要申请,很方便就可以来总公司账户转账用钱。资金集中管理后,马上归还农行8亿贷款,听说还要还4亿,农行领导坐不住了,赶紧来请王一新吃饭。这项改革仅仅实行了3个月,就节约财务费用近2000万元。

  那时总局发一个文件,过几天后王一新问办公室下面落实得怎么样了,办公室居然回答,还没寄出去。原来还是在装信封通过邮局寄文件,仍是鸡毛信时代。每周也没有日程安排,什么人在做什么事都搞不清楚。新官上任,王一新建立了三个制度:设置总局领导工作活动日程安排表、办公室每天出《每日要情》、建立农场主要领导向对口总局领导工作月报制度,把工作全面抓起来。

  王一新刚到总局时,海胶集团各分公司与各农场已经决定合署办公,他到任后,扭转潮头,先与各农场场长谈话,让他们在海胶分公司经理和农场场长两个职位中选一个,今后只能担任一个。结果大部分场长都选择到海胶分公司当经理。在总局,他要求大家在公务员和农垦总公司的企业岗位上选择一个,今后只能担任一个。结果多数人选择了公务员岗位。
  在这三年里,90多个农场进行了几次合并,最后合并为四十多个。海胶分公司经过几次合并,合并为二十多个。通过合并节约了行政资源和管理成本,也节省了开支。全系统重组一年后,节约管理费用至少2亿元。

  经过几年的大开大合,原来的场长基本都不在农场担任场长了,职务变动非常频繁,最多的三年换了十多个岗位。有时一次会议就任免了十几个场长,但都没有发生大的风波。对于个别经纪检部门调查问题较多民愤较大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对于这些人的职务变动,一位总局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农垦以前是军垦,我们这些第二代农垦人,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听话,一般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强,服从大局的意识强。既得利益者是有,但很难说是一个集团,顶多是个松散的群体,而且还是在党政系统内,个人的小九九,没办法拿到桌面上来。

  经过政企分离和合并重组,整个农垦系统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农场基本上是独立王国,场长、党委书记几个人掌握了农场的大权,与总局的关系很松散。而现在,海胶各分公司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权和生产权,只相当于分支办事机构。农场的财权也被上收到了总局,场长以前关起门来当皇帝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政企分开的同时,社企也在分离。从2008年12月开始,移交了农垦19万退休职工的社保,65万居民的医保。493所中小学,包括15万学生和两万教师都移交地方。还移交了27个气象站。但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至今没有移交,农垦有点舍不得。

  海南橡胶的上市也是农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想将这么一个行政色彩极浓、计划经济痕迹很重的老企业打造成上市公司,新老农垦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所有的土地没有一本土地所有权证,所有的橡胶林和其他林木没有一本林权证,全部都要重新丈量、评估、登记。现代企业的所有功能,都可以通过争取上市的过程为海南农垦进行打造。2010年4月,海胶集团上市首发受挫,王一新承受的压力最大,又经过半年努力,2010年12月10日,海胶集团终于上市。

  海胶上市,对海南农垦改革是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保证了海南农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任何人再也不可能把海南农垦拉回到旧体制中。

  民生工程与胶园承包

  要想保证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就要在解决民生上做好文章,2008年国务院海南农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时,决定5年内拿出4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南农垦解决历史遗留的包括退休职工社保、医保等民生问题。

  海南农垦职工的住房,多年来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一排排兵营式的茅草平房,现在在许多贫困地区都很难看到这么破的房子。这5年来,采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7500元,总局下拨7500元,职工个人出三四万、四五万元的办法,帮助职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并发放产权证,共建成14万多套。近几年中央领导人每到海南都提出要参观保障性住房,省里安排参观的多是农垦的保障性住房,说明在整个海南省,农垦的保障性住房已经走在了前列。
  这几年,大范围改造了农场电网,31万人用电从每度1.2元降到0.6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40万人的饮水问题。修建农场硬板化道路3962公里,基本解决了交通问题。

  但海南农垦幅员辽阔,仍存在许多民生死角。记者在中坤农场第21队(正园村)看到,这个当年的并场队,没有保障房,饮地表水,用临时电,道路泥泞,7位80多岁的老职工还没享受退休待遇,近几年来与农场的冲突依然很激烈,退场的愿望依然非常强烈。类似这样想退场的并场队,农垦还有不少。

  在王一新看来,提高职工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根本措施。农垦多年拖欠职工的退休工资、养老金、医疗保险,甚至还有多年没报的医药费,实在是说不过去。经过努力,到2009年底前,共还清拖欠工资、养老金及社保缴费3亿多元。东和农场2009年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扭亏为盈,好不容易赚了两千多万元,场里首先想到的是要还拖欠职工工资,共还了2000多人的1800万元拖欠工资。许多老职工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农场通过各种方式汇寄。不少老职工攒着领到的拖欠工资说,没想到有生之年场里还能补上工资。

  而要想提高在职职工工资,王一新想到的是真正落实职工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30年,海南农垦并非没有改革,而是一直在改,尤其是在承包方面。1980年实行财务包干,1984年推行家庭农场承包制,1985年兴办联营农场,1993年生产队实行股份合作制试验……但这些改革有的半途而废,有的不了了之,始终没有成效。

  李克认为1996年干部承包合作胶的泛滥,既得利益群体的出现,是之前农垦改革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海南农垦搞不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是既得利益群体阻挠那么简单。

  橡胶毕竟是国家战略资源,海南每年20万吨左右的干胶产量,同国家每年200多万吨的需求量相比,只有十分之一,如果再日渐减少,我国对橡胶的进口依赖就更重了。这不同于农村种植水稻、小麦的农田,可以完全给农民以经营自主权,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如果要确保胶林面积,职工的经营自主权就必然受限制,不能完全放开。

  橡胶树需种植8到10年后才能开始割胶,前期全是投资,而全面家庭承包,需要更新胶林的区域,职工是否能承受投资8到10年才开始收获的结果?而几场大的台风,橡胶林就可能被毁掉。搞产权独立的家庭承包,职工能否承受这样大的风险?一旦破产了,职工还是需要吃救济,将风险转嫁给农场……

  王一新目前在海南农垦推行的职工家庭承包责任制,不是产权制度改革,而是家庭劳务承包。他认为,海南农垦现在主要以橡胶种植为主,如果进行产权改革,国有经济将受沉重打击,只有等橡胶生产的下游产业比如贸易、深加工、分销、品牌运作等都发展起来,不再单纯依靠橡胶种植和粗加工获得利润,才能进行产权改革。目前的承包,是“承包经营,定产上缴,超产分成,市场结算”。

  这种承包制推行后,职工收入有明显增加,平均从过去的一个月几百元,增加到一个月两三千元至五六千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总局给出的增长数字,2007年人均9468元,2010年人均17293元。但包含了从职工工资中扣除的部分,职工实际领到的可能没有这么多。记者调查了解,收入增加是比较普遍的,但也存在问题,尤其是为了增产增收,许多农场采取的“超强割”手段令人担忧。以前割胶讲究“六不割”,下雨天不割,树身不干不割,病虫害不割,天冷不割,天热不割,胶含量低不割。而现在,三天一刀改为一天一刀,甚至夜里割完上午又去割,下着小雨都去割……如此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就很堪忧虑了。

  而这种“定产计酬超产分成”的承包,定产权掌握在分公司手里,可以随时提高,定产多少,上缴多少,职工分多少,全由公司说了算,职工的权利依然难以得到保障。有的定产过高,或者当月天太热不出胶,职工累死累活不挣钱,甚至倒欠公司的钱。如东太分公司第28生产队2011年6月的工资表上,职工黄秋燕在扣除了各项费用后,倒欠公司1904.14元。他丈夫林觉端这个月的收入,在扣除了十多项各种费用后,仅有274.46元,这家人这个月可怎么过啊?当月领到不足千元工资的,还有4人,最高的一位,也只领了不到1700元工资。说明在有些地方,有的月份职工工资收入还是非常低的,生活依然艰辛。

  改革进入深水区

  王一新上任之初,曾说:“改革之路就像大海航行,表面有风有浪,下面有涌有流。”形容改革是“在刀尖上跳舞”。几年下来,改革能平稳进行,基本实现初衷,他也总结了三句话:“机遇胜于能力,节奏优于速度,利益先于分歧”。海南农垦从来不缺少能人志士,也不缺少改革的思路和勇气,曾经的那么多次改革没有取得成功,而王一新能够有所作为,他谦虚地认为只是赶上了机遇而已。改革的运行,需要合适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不能一味抢速度,轮子转得再快,车身都必须稳,乘客才不会颠簸,改革才能前行。改革不能从问题下手,那将率先引发矛盾而不断产生阻力,应找到通过改革可以获得的共同利益,从共同利益出发,让大家都体会到改革的好处,才会在改革的过程中愿意放弃部分个人利益。

  几年改革可谓天翻地覆,让海南农垦驶入快车道,也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再想改下去面临的困难将越来越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产权制度改革何时破冰?许多自营胶职工希望明确土地使用权,以便放手扩大再生产。所有人都相信,海南农垦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道路可能曲折,前途依然光明!■  (原文章名《海南农垦革新》系列报道之三:海南农垦改革路线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