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日前率先在北京、天津两地海关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7月1日,沪汉蓉高铁全线开通,成都、重庆到上海、南京等东部城市将开行多趟动车,横跨长江经济带的动车大通道开始形成——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发展潜力被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棋局正逐渐形成。
区域格局日益优化
长期以来,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阻碍。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大背景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国家在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陆续制定实施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构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这些区域发展政策效果如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1%、9.7%、10.7%和8.4%,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6年快于东部地区。尽管今年上半年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从一季度数据看,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呈现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的态势,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位居四大板块首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东部增长快、中西部相对缓慢,区域差距扩大是一个基本现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介绍说,近年来,这种增长格局已发生巨大改变,2008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过东部,扭转了长期以来区域增长“东快西慢”的格局。此外,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引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新的增长极,成渝、北部湾、关中天水等地区发挥出强劲的经济拉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中国经济过去主要依靠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点支撑,而随着东部三大增长极的逐渐成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等新三大经济支撑带的兴起,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将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科学配置,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将逐步走向多点支撑的均衡格局。
下一步怎么走
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崛起,为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创造了条件。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看来,尽管有了一定基础,但我国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他分析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难以简单复制沿海地区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所获得的竞争优势,需要探索一条新路子,而这个过程将并不容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范恒山告诉记者,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将更强调各区域、尤其是大区域的联动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此外,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差别大,区域发展规划既要依据各地实际来制定,又要突破行政区的限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各地区的优势互补。
促进区域发展,中央、地方都有规划,如何让这些规划打破各自“一亩三分地”的局限,确保落实不走样,关系着区域发展的成效。范恒山指出,近期制定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由国家部门和地方联合制定,考虑了地方的合理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内生贯彻机制,调动了各地政府的积极性。他同时表示,中央将加强重点地区的督察,及时掌握评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执行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