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改手中的权 革自己的命

发稿时间:2013-08-05 00:00:00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05日作者:作者:人民日报上海采访组

  上海持续13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瘦身”和“塑形”。

  “瘦身”——6轮审批项目清理,上海累计取消调整2237项审批事项,取消和停征368项收费项目,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通过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向市场、向社会充分放权,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塑形”——率先在全国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制定并颁布了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两个地方标准,建立审批权监督机制。

  透过几个镜头,可以一窥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1搞定人容易,搞定机器难

  ——审批手册让权力运行标准化

  以前,一项审批只有经手的科员、处长、分管局领导三人知道,现在很多人都盯着

  “审批都从您这个处走,您这处长的权力好像很大?”

  “审批权力更规范了,我现在就是走流程。”

  “那请吃饭的比以前少了?”

  “没人请更轻松。”

  这是记者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行政许可处处长王玉华的对话。

  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权力不小,涉及绿化、市容、环卫、林业、城管执法等方面,现有39项审批事项。

  原来审批项目全在业务处室,现在审批与管理相对剥离,所有审批都由行政许可处受理,办结文件统一发放。

  王玉华说:“行政许可处有5项审批权,标准容易掌握、技术含量不高的,我们‘既受且理’;专业性比较强的审批,则‘管办分离’,比如公园布局调整,会签到公共绿地处办理。”

  王玉华当过公共绿地处处长,前后对比,颇有感触,“行政审批标准化,约束了每个工作人员。受理的人,不直接办理,申请和办理的人彼此不见面。”

  行政审批标准化架起了一道“防火墙”。

  行政审批透明度不高、自由裁量权过大曾备受诟病。审批条件中的合理布局怎么界定?其它需要提交的材料是啥?为此,上海市审改办出台了《行政审批业务手册编制指引》和《行政审批办事指南编制指引》。绿化市容局编制了158页的业务手册和11页的办事指南,哪些事项可办一清二楚,提交哪些材料一目了然。

  照章办事如何落到实处?绿化市容局力推网上审批、阳光审批。绿化市容局党组副书记崔丽萍,原来分管审批工作,“以前一项行政审批,一个处就科员、处长在做,最后上报分管局领导,就两三个人知道。现在我在网上能看所有审批项目。比方说,同样要砍12棵行道树,为什么这个区申请批了,那个区就不批?现在裁量必有所本。”

  进入绿化市容局官方网站,点击“行政审批办事大厅”,即可查询或申请相关审批。比如点击“对临时使用绿地的许可”,可以下载办事表格,也可以查询办理状态和办理结果。

  “搞定人容易,搞定机器比较难。”崔丽萍说,行政审批网上办理,每一个流程的办理时限都留痕,审批在哪个环节拖延了,清清楚楚,谁都不愿在自己办理的这个环节耽搁,审批效率自然随之提高。

  2局长说了不算,“红盒子”说了算

  ——行政审批进入三维空间,科技把权力关进笼子

  上海土地市场交易额5年近6000亿,极少有效投诉

  来自上海市纪委的这个数据让人难以置信——自2008年至今,上海土地交易5年来极少有效投诉。而在5年前,上海多名“土地爷”深陷钱权交易,后来相继锒铛入狱。

  去年底,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原副局长胡俊因受贿500多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5年。他的两名前任,一个原上海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副局长、一个原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均受到法律严惩。

  他们犯的事儿,都发生在2008年以前。为什么这一年会成为分水岭?

  “因为内部机构调整,以及深刻的行政审批改革。”上海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审改办主任顾国林说。

  2008年,大部制改革,上海将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整合,规划和土地合一。同时运行的,还有一个大型审批事项电子信息应用系统。

  “上海市所有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都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任何规划和土地项目审批都不能游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冯经明说。这也是全国首家投入实际应用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上海规土局指挥监测中心,巨大的屏幕显示着当日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进度。项目位置、谁负责办理、审批环节有哪些、各环节办理时间等均清晰显示。这里还储存了外环线以内660平方公里任何一处的三维模型和规划及土地信息,三维地图细致到某乡镇小河边停泊的小船。

  更精细的设计,是这个信息平台上的自动监控系统。

  “城市建设用地、产业项目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每一块都有个控制线。如果在农业用地范围内申请产业项目,系统无法批出去,计算机自动卡死,除非改变后台数据。而这,我说了不算,领导说了也不算,有一套制度流程控制着。”冯经明说。

  一块商业用地,它能盖多高的楼、容积率是多少,“红盒子”说了算。“红盒子”是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三维空间,设计符不符合规划,放到“红盒子”里试试,盒子装不下的别想通过。

  土地腐败多是由于审批者自由裁量权太大。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开发强度,过去几个人就能决定,寻租空间很大。现在,项目审批标准化,审批信息公开化,审批监督智能化,把自由裁量权降到最低。

  3知其难而为之,不换思想就换位置

  ——行政审批机构调整,触碰利益“雷区”

  简政放权,集中审批,涉及到人员、利益、权力、思想调整,开始许多人并不理解

  “我们是知其难为而为之,最后还是干成了。”上海晨光文具公司副总裁丁一新说,当时还准备了一个租仓房的备选方案,看来是用不上了。

  仅87个工作日,晨光公司立体自动仓库项目就批了下来,5月底竣工,目前正在试运行。

  “这在以往根本不可能。”丁一新说:“这意味着我们能赶上7至9月份的大学汛。政府审批快几天,企业就收获了一季!”

  同样感受奉贤行政审批提速的,还有国药集团上海奉贤基地开发办主任陈华弟。

  国药奉贤项目总投资40亿元。“按照常规,审批需540天—560天,我们只用了240天。”正在调试生产线的陈华弟颇兴奋,“大大小小敲了138个章,有一天能敲15个章,效率高啊。”

  这得益于奉贤区行政审批的“瘦身”。奉贤在28家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委办局统一增设或加挂行政许可科牌子,原来分散在其它科室的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许可科。

  改革并非没有波澜。

  “成立行政许可科,涉及人员、利益、权力、思想调整,当初阻力不小,原来科长都有审批权,感觉很好,现在不能审批,还要研究如何服务、如何监管。服务不到位,人家还有意见。”奉贤区监察局局长姚朝晖说:这是政府职能部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革自己的命。

  奉贤区建交委原有6个科室,行政审批权分散在各科室。现在都集中到行政许可科,科长们并不赞成。建交委领导班子开会定调:思想不换换位置。

  而14个委办局的行政许可科,都集中到了区投资管理服务中心。“与产业项目投资有关的审批,70%都集中在中心。”中心副主任汤剧华说,“典型的‘前店后厂’式办公模式,科员在柜台受理,科长在后台直接审批,这样一天敲15个章成为可能。”

  奉贤作为上海的后发地区,很重视项目建设。分管产业的副区长吴召忠说:“重大项目的审批快,是抢出来的,大量中小项目还是进展太慢。”在信息化社会,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周期很短,“有的产业周期才18个月到24个月,按照从前的审批速度,你终于建厂了,可产业周期已经过去,新的产业又来了。”

  4“睡”了十年的土地活了

  ——行政审批“瘦身”,激活经济稳增长

  行政审批时间减少2/3,时限、标准、流程摆在那儿,谁拖沓谁负责

  再过3个月,库卡机器人[-1.20% 资金 研报](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松江的工厂就要投产了,这是德国库卡集团在全球的第二个制造基地,也将成为其全球第二个总部。

  这个全球顶级机器人和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制造商,落子松江,从土地批租到项目建成投产不过14个月。

  库卡是松江改革产业项目审批流程、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首个受益者。

  “库卡租用的是上海集强金属工业有限公司的闲置土地,审批流程缩短,速度自然快了。”松江区小昆山镇副镇长马林涛说。

  10年前,集强公司拿到90亩土地,一期投产后,二期工程迟迟未动,40多亩土地一直闲置。政府给“库卡”和“集强”牵线,“库卡”缩短了土地批租时间,“集强”盘活了闲置资源,政府节约了土地。

  “三赢”的结果,缘于一场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改革。

  2012年上半年,受内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松江经济始终低位运行。松江区区长俞太尉坦言,“压力很大,经济要稳增长,怎么办?”区政府两次深入调研产业,结果让俞太尉吃惊不小。

  “我请土地部门梳理了一下,过去3年,产业项目投产率仅8%,开工建设率24%。再追溯过去10年批的产业项目,未投产甚至未开工建设的达241个,涉及土地近1.4万亩!”

  而松江一年产业用地指标才1300亩左右,1.4万亩土地闲置,意味着松江浪费了10年产业用地指标。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松江发展才有后劲。”俞太尉说。松江从行政审批改革入手,使优质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让不可持续项目尽快转型。

  分散在50个部门和机构、涉及88个环节的产业项目行政审批,被整合为企业设立、土地储备、土地出让、方案审核、文件审查、竣工验收等6个主要环节;同一个产业项目行政审批,由一个牵头部门统一受理;采用“提前介入、同类合并、事前告知”等方式,缩短审批时限。

  半年后,松江产业项目行政审批减少2/3,587个工作日减到186个。从今年7月1日始,松江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实现减少2/3时间目标。

  牵住了产业项目审批改革“牛鼻子”,政府职能也随之转变。松江区监察局局长高飞说,“审批时限、标准、流程摆在那儿,谁拖沓谁负责。”

  小昆山镇尝到了改革红利的滋味。200亩存量土地资源盘活了90多亩,新引进了4家企业,当年立项,当年开工。

  5新潮的春宇,难题有解了

  ——行政审批突破旧模式,催生服务业新业态

  转型发展倒逼改革,过去的审批模式不适应了。不提速,新产业、新业态就起不来

  上海春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推出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TradX云平台。这一次,上海市工商局浦东新区分局注册处处长张剑斌不用再和这个新名词较劲了。去年,“云计算”已被工商总局纳入76项新兴行业经营项目,并进行对应标注,在上海等10个省市工商局试点登记。

  几年前,春宇公司很让浦东工商局为难。“2006年,公司将名称从‘物流’变更为‘供应链管理’,很多人好奇,春宇究竟是干吗的?”春宇公司行政总监吴齐说,“我们做物流、做进出口贸易、做货运代理、做IT,什么都做,注册登记却找不到匹配的行业分类。”

  春宇的新业务,是立足化工行业的网上实时交易平台,一端连接国内数以万计的中小供应商;另一端连接全球客户。通过采购分销、物流运输、保险代理等环节,帮助企业线上完成80%的贸易。

  费时数月,浦东工商局开了绿灯,使春宇成为上海最早以“供应链管理”为行业表述的公司。自此,上海新兴行业名称和经营范围注册登记突破拉开序幕。

  浦东工商局设立了专门研究新业务的团队。“企业提出新的需求,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就尽量满足。试点后再以文件形式固定并推广。”张剑斌说。5年后,当春宇提出成立保理公司时,浦东工商局很快予以注册。

  2012年6月,商务部在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2012年12月,《浦东新区设立商业保理企业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至2013年5月底,浦东新区商业保理公司总数增至18户,累计注册资本达120.5937亿元人民币。

  “经济转型发展倒逼行政审批改革。”上海市长杨雄说,“现在发展服务业,再搞过去那套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的模式不合适,必须快,否则新产业、新业态就起不来。互联网经济,你磨磨蹭蹭的,审批几个月,商机都没了。”

  审批放权,上海新兴业态迅速成长,成为服务业新增长点。第一家以“票据中介”作为经营范围的金融创新企业——上海普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落户张江;上海首家为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提供网络服务平台的企业——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超过25000家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了近3亿元的信贷服务。

  (本报记者刘建林、王斌来、李泓冰、郝洪、孔祥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