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强刺激药方应彻底退出宏观政策

发稿时间:2014-09-16 00:00:00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马光远

  尽管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对8月份宏观数据的“波动”提前预告,但这几日密集出台的很多宏观指标的下滑幅度之严重,还是大大超出了市场人士的普遍预期。

  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8月份同比增长6。9%,创下2008年12月来的新低;发电量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2。2%;三驾马车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只有16。5%,创下14年以来的最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行业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仅13。2%,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可以说,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最差的表现之一。

  对于宏观指标令人注目的波动,管理层显然已经做好了预案。李克强总理对前8个月的宏观经济有三点评价:一是认为在今年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总体仍然在合理区间,特别是前8个月的新增就业接近1000万,几乎接近全年增长目标;二是认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是“没有搞强刺激,没有放松银根,而是强力推动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特别是政府简政放权对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显著,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使得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三是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经济的新常态,更加关注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不随单项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

  很显然,管理层并未因最近两个月宏观指标大幅下滑而再次回到过去“刺激”的老路。但在李克强总理已经多次明确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情况下,包括海内外机构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无所不用其极地呼吁高层采取更加有力的刺激计划稳定经济增长,这既有过去的思维定式,也有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新的周期性特征认识不足有关,同时,也与一些人对高层能否顶住压力坚持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仍持有怀疑态度有很大关系。过去,一旦宏观经济指标出现波动,政府的“父爱主义”立即抬头,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刺激手段稳定经济有了深度依赖,这种依赖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灵魂和骨髓。今年以来,尽管管理层多次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计划,但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另外,习惯了过去高增长周期的很多人,对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增速的回归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上半年7。4%的增长是一个很不理想的数字,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回到8%以上的高增长。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刺激依赖症”和“高增长依赖症”,不从灵魂和心理层面进行“治疗”,他们不会主动把刺激的“药方”从政策的百宝箱里丢弃。

  毫不夸张地说,8月份宏观指标的下滑,一方面肯定是周期性波动,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经济指标回到四万亿刺激政策之前的表现事实上已经宣告,不痛下决心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仅仅依靠大规模刺激维持经济增长,只能维持一时,在药效终结之后,经济仍然会回到危机状态。大规模刺激计划不仅无助于解决深层矛盾和问题,无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反而使得矛盾和问题更加严重,宏观经济更加复杂和动荡,这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对此,天津仁爱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高管莫镕塵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作为非上市公司,监管层若允许自己公司发行公司债,对公司来说肯定是好事,因为毕竟又多了一个融资方式,且这种融资方式,相对于以前的信托融资来说要实惠得多。”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则认为,仅就房地产企业层面来说,房企发行中期票据的空间很有限“能够发债的上市房企,一般是实力雄厚且不缺融资渠道的,而真正缺钱的非上市中小房企,上一次被排除在外,而这一次都纳入其内。”不过,石磊认为,一般城投债的利率在6%至7%左右,较优质的上市公司发债利率则在6%以下,而如万科、保利等大牌房企的项目后期融资成本也在6%至7%,因此发债的兴趣可能并不大。而小房企的债则发不出去,因为市场不认可。

  然而,相对于所谓的“救市”而言,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允许非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可视作是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和证监会主管的公司债统一互联的重大信号,这意味着,在多年毫无进展之后,中国高度分割的债券市场大一统终于有望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债券市场三个子市场。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格局被戏称为“五龙治水”。从债券发行和监管看,财政部负责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管;央行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央票;证监会负责上市公司债的发行监管;国家发改委则监管、审批非上市公司(企业)企业债券;保监会负责保险公司债权投资计划。监管分割的弊病则一直为市场所诟病:监管套利、市场混乱等伴随债市发展,近几年出现加剧态势。

  上海一家券商的一位债券业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证监会此前一直有将企业债监管纳入证监会,并统称为“公司债”的想法,但发改委始终未曾松口,双方在司局级层面的沟通也并不顺利。不过,近期出现的契机有望打破这一局面。

  “从职能分工来看,把具体的债券审批、监管从发改委划分出来,归口证监会监管是符合部委的改革方向的,毕竟发改委应当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存在,而不应过度干预微观经济。”上述人士表示,从此前PE监管功能变动过程来看,发改委财金司原先主管企业债审批与监管的相关官员将调动至证监会相关部门。另据了解,目前《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正在修订之中,不久即将出台,上述文件出台之后,公司债发行主体范围的扩大也将获得法律上的支撑。

  石磊则表示,允许非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其对整个债券市场将产生巨大影响“受发债额度不得超过最近一期末公司净资产额40%规定影响,公司债一直没有做起来,这一次固然40%的红线没有放松,但是发债主体扩大了。”石磊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