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焦虑的国企改革:地方探寻“混合制”方法论

发稿时间:2014-06-11 00:0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王海平

       核心提示:“对国企而言,主动去‘混’与‘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对民企而言,忧虑‘西装进去、短裤出来’。”上述国资委官员表示,稍不留神,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可能再次重演。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为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具体的落实中各方却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我比你还焦急。”刚一见面,国资委系统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此前,因为这位官员不停地在各地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原本的与记者的约访不得不延迟数次。

  仔细看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无论是官方或民间,说到底如何“混”与“合”,都暂未给出十分具体的建议,地方和企业只能因地制宜,自行摸索。

  “对国企而言,主动去‘混’与‘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对民企而言,忧虑‘西装进去、短裤出来’。”上述国资委官员表示,稍不留神,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可能再次重演。

  除了这种担忧,国资混合所有制会在哪些领域实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8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发表了对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的采访。楚序平表示,社会上确实有人提出国企应退出竞争性领域,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曲解和误读,是完全错误的。

  楚序平这番话引起了一些困惑,因为此前学界、商界基本都认为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外界不禁好奇,地方试图探寻各类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以江苏为例,即使是号称“两个率先”的江苏,作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企国资改革精神,截至目前尚未对外公布下一步的考虑。不仅如此,实际上江苏一方面保持低调谨慎的改革惯例;但另一方面,以南京而言,此前对国资系统就已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能推向市场的或已走到极限。

  控股与国有资产流失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持续数月的阶段性调研看,混合所有制如何搞仍在“难产”中,无论是国资或民资,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中。

  多位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民企负责人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混合所有制的道路必须要走,但从现有实践显示短期并不看好,其原因在于参与民企的风险较高,权益很难保障。

  “当我刚表达要参与混合项目时,有工作了数十年的老职工提醒我,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上的那些经验教训,”一位民企决策者说,“目前有介绍过来的混合项目,盘子都很大,虽说我体量不小,但一旦混合可能就没有话语权了。”

  民企类似的观点是,混合能够释放改革活力,关键在于参与程度、政策环境和法制体系是否完善,而目前看来这条路很难走。

  上述国资委官员就认为,从实践看,国企与民企合作,最大的分歧在于控制权和话语权。

  民企试图掌握话语权,而国企则担心一旦不控股或合资价格较低会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名,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一位江苏省属以外贸为主业的国企财务总监认为,“混合”本身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议。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500强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宋文阁长期致力于国资国企改革研究。他认为,搞混合要遵循一些具体原则,如,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时要主动降低国有股份的比例;鼓励民资参与国企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在具体推进中,要严格防止“一刀切”,实行“一企一策”,分类研究并提出措施;特别要强调公开透明和规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控股与被控股以及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地方也做了一些尝试。以江苏某省辖市的城建集团为例,该集团董事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作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已有的“混合”探索是在其集团的第三层公司中进行的,万一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国企还可以继续竞争性领域?

  与地方国企担心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名同时被关注的还有哪些领域民企可进,与之形成对应的则是哪些领域国企应该退出。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8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刊登了对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的采访。其表示,社会上确实有人提出国企应退出竞争性领域,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曲解和误读,是完全错误的。

  并且楚序平还指出这类竞争性企业的考核方式:“商业类国有企业,凡在竞争性领域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监管考核的总要求是以市场化规则优化监管标准,着重考核经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楚序平明确:竞争性领域国企的进和退,原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8个字。

  以楚序平的身份,外界猜测其说法是否代表了一种官方态度。此前,包括学界在内的很多人士都认为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

  对此,宋文阁则表示,“要求国企在短时间内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并不现实,不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可采取资本逐渐退出的方式,这也必须公开透明。”

  宋认为,搞混合本意是国有资本的一种“渐退”和“适度”,其形式可理解为:国资可“阶段性”退出,退出部分再转给民企,通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减持或增持股份,保持适度的资本结构,助推公司法人治理完善,实现公司价值成长,最终达到国民共进。

  不过,即使国企留在竞争性领域,未来能否在于民企的竞合中立足脚跟还需要时间考验,毕竟市场洗礼是无情的。

  “这一轮的实地调研下来,我们认为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执行力上可能有限,应该更加以地方的实践为主,且每个企业的探索都可能不一样。”宋文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也认为实践出真知。

  江苏样本:缩减国企“功能”

  作为国资大省,江苏的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惹人关注。

  宋文阁教授认为,江苏应对一些功能多元的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分拆改制或分立改制,将旗下某个业务板块的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改造后集团应当成为股份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再实现下属子公司的改制上市。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持续在江苏省内的交流看,国资和国企系统的倾向于企业核心领域建设混合所有制的,都希望能以上市或资产证券化为目的。目前IPO已部分开闸。

  不仅如此,除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形式外,应当在国资国企范围内,划出同类资产联合起来新组建一个股份公司进行联合改制重组上市,积极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几乎每个省属大国企都有金融板块的业务,能否整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江苏对国企改革的思路在于精准分类国有企业,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为主要方式。按此思路,江苏国资系统应着力构建十几个左右的功能或产业集团平台。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看,有智囊就向江苏省主要领导建议,单个国有企业旗下的业务不应该超过3块。

  此外,国企与民企混合所有制不代表国企就要参与一切,部分国企只要参与分红或就可以。也有苏南地方领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一些创新创业类的企业实践中,国资进入增加企业资本实力,在享有知情权的情况下不参与企业的任何决策,只要保证分红不低于同期银行利息就行。”(编辑孙小林)返回21世纪网首页>>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