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为霸业服务的管仲改革

发稿时间:2024-05-28 13:45:26

  有缘到山东淄博出差,作为一名改革人,自然不能不去参拜有“中国改革第一人”“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亲炙其墓园雕像和遗址遗迹,了解其生平、事功和思想,感悟改革精神,以期获得启发,更好服务于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大业。

  历经磨难终成器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人。管仲家世显赫,但到他出生时已然破落,这种出身,一方面,会激发志存高远,干就一番事业,恢复家族荣耀的抱负;另方面,现实的贫困、坎坷、屈辱,则会培养坚韧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管仲的早期成长奋斗是极为不顺的:合伙经商赔本、外出做官被逐、当兵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有句话说,凡是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管仲显然是生活的强者,他在动荡的时局、生活的磨砺中积累了处世经验,锻炼了明察时局的能力,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为后来治齐理政、全面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好友鲍叔牙的砥砺、激赏和大力举荐。

  管鲍之交难再有

  关于管鲍之交,最好的描述就是他们二人的现身说法。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当管仲深陷牢狱,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力荐管仲:“治理国家,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齐桓公被鲍叔牙的真情、忠心和利弊分析所打动,于是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后来,管仲临终与齐桓公论相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举荐了隰朋,不久,隰朋也病重并驾鹤西去。无奈,齐桓公只得启用鲍叔牙为相。然而,鲍叔牙确实没能力挽狂澜,也没能管住易牙、竖刁、开方三人,让齐桓公霸业终结。由此可见,管仲对鲍叔牙是非常了解的,其举荐同样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后人有联赞曰:“交友交心,人生难得一知己;让金让相,天下至纯二楷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伟大的友谊,也是为国为民!此种深情高谊,千古以来,又有几人?

  改革伟业多创举

  齐桓公与管仲君臣相得,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齐国乃至春秋争霸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波澜壮阔的改革活剧。管仲改革目标明确,内容包罗万象,礼德法并用、农工商并重,创举百出,不少举措为后世所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

  首先,坚定称霸诸侯的改革目标。管仲为相初,在与齐桓公的“祖庙对策”中,鲜明亮出“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两条道路,坚定了齐桓公称霸的改革目标。政治上,齐国竖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联合北方各诸侯国共同对抗少数民族犬戎的侵扰,不仅得到周天子的信任和其他诸侯国的拥戴,获得对外用兵的理由,某种程度上保全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叹,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外交上,奉行“亲邻国”的政策,为齐国的霸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他行政、经济、社会、军事等改革举措也围绕争霸而出台,根本上服从服务于诸侯争霸的需要。

  第二,行政管理和区划调整改革。将全国划分为“参国伍鄙”,都城及附近地区称为“国”,其他地区称为“鄙”。“国”下设乡、连、里、轨等行政序列,“鄙”下设属、县、乡、卒、邑等行政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常备军,推行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体制;建立中央官制,首创宰相制度,设置“五官”(大行:外交长官,大司田:经济长官,大司马:军事长官,大司理:司法长官,大谏:监察长官)辅助相国处理内政与外交事务,同时对社会实行“四民分业”(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分类管理。这项改革彻底改变了以宗法分封制为核心的国家管理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是其他改革措施得以推行的基础。

  第三,土地赋税制度改革。推行“均地分力”的土地制度与“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制改革,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国家将掌握的各类土地平均分配到劳动者手中,以期最大程度实现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富国与富民的统一。

  第四,财政制度改革。齐桓公为成就霸业而花费的战争支出、外交支出和养士支出是巨大的,仅靠土地税收的增加根本无法弥补,但又不能增加百姓的负担,就必须开辟新的财政收入渠道,管仲创造性地推出“官山海”与“设轻重九府”的财政制度改革。“官山海”,即“盐铁专营”的前身,通过政府垄断获取高额利润;“轻重术”,后来发展演变为“平准策”,通过调控物价以获利,这两项改革为齐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被后世财政改革所继承,成为古代解决财政困难、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途径。

  第五,商贸管理制度改革。管仲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加速商品流通,提供就业机会,丰富百姓生活,推动生产发展,进而增加税收。为此,齐国实行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推行“驰关税之征,五十而税一”“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客舍和驿站,为来齐国的商贸人士提供专业服务;在齐国宫殿外设立官方妓院,并征收重税,当属配套政策,此举遭到后世非议;等等,使“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管仲还把粮食当作武器,服帛降鲁梁、买狐皮降代国、购鹿灭楚等,屡试不爽,可谓贸易战的鼻祖。

  第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颁布“九惠之教”,也就是推行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九项惠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使改革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

  第七,国家治理模式改革。管仲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这里的“法”比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更广泛,集中在授爵、选官、赏赐、刑罚等“国家制度”层面,核心是要求君主从之前的“依靠个人行为治国”,转变为“依靠国家制度治国”。《管子》阐述的法家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比如,指出“法”能够施行的前提是:立法慎重周密、赏罚力度到位、执行公正服民、君主带头遵守。这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在“人治”的方式上有所改进。

  第八,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管仲对人才的重视,主要是从诸侯争霸和政权稳固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为确保人才源源不断,理念上主张“以道招之”,“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待遇上不计成本,“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举措上开创“三选”之法,通过乡选、官选、君选逐级推荐、考核人才,这是后代察举制和科举制的雏形;还设立“啧室之议”,广开言路,择善而从,使改革“与俗同好恶”,齐国因此选用了一大批治国人才。

  后世景仰“三不朽”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并以其对人性、社会和时势的深刻洞察,在争霸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作支撑,成就了齐国春秋首霸的千秋伟业。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现代眼光评论管仲的人,誉之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之最大政治家”“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的思想深刻而务实,今天我们熟悉的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等都出自《管子》。可以说,管仲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方法、从道到术的全能式人物,其功业和思想穿越古今,影响深远,实乃中国古代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第一人。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引起齐国朝野上下巨大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树立起高大的石碑,纪念他的巍巍功德。

  管仲生活奢侈,富可敌国,孔子对其提出“不俭”“不知礼”的批评,然而老百姓并不认同,认为只要为强国富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生活好一些,并无不妥。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齐国君臣的豪华奢侈,滋生出整个社会的贪图安隐之心和奢侈之风,直至齐国灭亡,此种风气都未能扭转。与之对比的是,齐国另一位贤相晏婴以力行节俭和廉政名垂青史。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