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浅思考

发稿时间:2023-12-06 16:40:56

  基因测费高、药占比高、挂号时间长、检查时间长……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近日,一段关于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现场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人都被医保谈判代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灵魂砍价”打动。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一直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品种,从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常态化调整以来,每年都会有罕见病用药品种通过谈判的方式,大幅降价后进入医保目录,累计已经达到58种。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就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排头兵”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坚持高位推动、三医联动,加大财政资金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加快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推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要让人民群众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好看病、病好看,看病不再愁,百尺竿头还需继续努力。

  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好病?

  看得好病是群众看病问题的核心诉求,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看得好病,需要优质的医疗资源,软件是高水平的医务人员,硬件是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施。这些年,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医院建设、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等举措,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各级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更好解决群众看得好病的问题,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配置。统筹推进“1+1+10”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引领医学发展的国家重大研发与转化平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建设,争取更多全国层面的高水平医疗资源在我省落地。考虑病种流向等因素,合理布局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项目、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共享利用。进一步加强资源和服务整合。持续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每个市州组建1家以上网格化服务运行,防、治、康、管分工协同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要围绕建立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加快改革步伐。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地区推行“医疗集市”,不断拓展远程医疗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不断提升县域服务能力。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修缮和医疗设备配备,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新招录本土化人才培养力度,持续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专病门诊建设指导,推动全省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争取达到“推荐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看得好病理解为包治百病,从而把医疗服务的重心放到加大硬件投入、走高精尖的技术路线上去。优质医疗资源永远是相对的、有限的、昂贵的,大量的精神疾病和慢性病患者靠专业性治疗是不可能应对的,“给所有的人提供所有的医疗服务”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坚持将投入的重点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组织的有效结合来实现看得好病的目标。要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业务融合,推进基层医防融合扩面提质。

  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我国虽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贫的基础还不稳固,多数国人还不富裕,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药养医”造成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二是不合理医疗行为造成医疗额外支出增加;三是由看病带来的陪护、交通、住宿等其他费用增加。经过几年来的改革治理,这些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仍不同程度存在。

  破解看病贵问题,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需要综合施策、多方着力。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运营模式、资源配置“三个转变”,打造一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管理降成本、优服务、提效能。同时,要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逐步扩大采购范围,挤掉药品虚高价格水分;积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升医疗保障待遇,有效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医疗救助办法》,完善医疗救治制度,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最大限度防止困难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用好新医保支付方式指挥棒,在深化湘潭市、郴州市DRG付费和常德、益阳、邵阳DIP付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积极探索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资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积极探索中医优势病种门诊和住院按病种收付费管理。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尽快实现全省所有统筹地区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和医保个人账户电子凭证“全省通用”。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深入推进过度医疗界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界定制度办法,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举措,倒逼医疗机构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将规范医疗行为纳入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重点任务,在全省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巡查、点评、约谈、通报、处罚“五项机制”,集中整治行业乱象。此外,要以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为目标,加大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覆盖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优势,让中医药服务全方位全周期护航群众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性收入,破除不合理的灰色收入,是医改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几年,通过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等,有序进行多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优化,医务人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要严防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增长。今后,要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合理补偿机制,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秩序,合理引导薪酬预期。

  如何让人民群众好看病、病好看?

  让人民群众好看病、病好看属于更高层面的诉求,主要包括能够就近看病、就医环境优化、服务质量优美、服务体验舒适等方面。“就近”意味着方便,意味着人地两熟,意味着减少看病支出。长沙率先实现“1530就医圈”,但要在全省范围内做到让老百姓敢、愿、能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实现好看病、病好看的目标,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按照“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的改革思路,以重大疾病为方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联络、联合、联动,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痛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继续推广“县治、乡管、村访”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新格局。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积极试点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重塑白衣天使形象,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为医疗改革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同时也要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医闹行为,给予医生这个“生命保护神”应有的尊重和礼遇。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健全现代医院管理机制,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和体验,在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在大型三级医院推行“日间手术”“预住院”管理模式,持续降低平均住院日。应用“大智移云”等新技术,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面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和谐医患关系,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服务体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统领,持续推出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便民惠民措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政策支持,建设一批“花园式”医院,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朝着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好看病、病好看的目标聚焦发力,注重综合效果,既要避免单兵突进、政策分解谬误,也要避免简单叠加、政策合成谬误,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激发整体效应,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医疗成绩,得益于创造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这条行之有效的路线,相信只要笃行不怠、坚持不懈,把医疗卫生服务“小处方”与社会整体联动“大处方”有效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