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探索创新非遗传承转化新机制

发稿时间:2023-07-19 14:14:50
来源:永新县委改革办

  近年来,吉安市永新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

  一、完善机制,健全非遗传承保护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永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把非遗保护列入每年的重点工作,定期以专题讨论会、部门联席会等形式,针对性解决非遗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建立健全非遗普查体系,成立县级专项非遗普查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牵头,以非遗专干为骨干,文化志愿者为补充,对全县10余个类别的非遗线索进行全面普查和收集,全面掌握全县“非遗”资源的数量、种类和现状。目前共整理非遗信息300多条,照片1万余张,音视频30多部,文字资料100多万字。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非遗传承人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考核办法和标准,出台《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奖励办法》,印发《永新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考核方案》,分别从非遗项目资金保障、扶持奖励范围、奖励对象等多个方面规范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义务、责任、处理办法等,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创新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三是深入惠民共享。抓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的时机,结合永新红色资源、生态优势及民众需求,创新形式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将非遗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民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如:承办了江西省曲艺交流展演、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演、江西省非遗购物节等多个大型省级活动,策划了“十大罗碗”、“艾的传承”、非遗故事演讲等系列活动,组织了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近百期,邀请了70多名知名策展人、设计师,20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启非遗设计周。目前,全县每年举办大型非遗活动12个以上,惠及群众超过30万人次。

  二、创新形式,做活非遗传承保护机制

  一是筑牢阵地堡垒。大力推进非遗传承硬件设施升级,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打造成为传承体验中心(所、点),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把红色景区景点变身为非遗传承基地,构建“非遗+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使非遗与文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探索废旧设施生命重塑,把废旧蚊香厂打造成非遗设计中心、废旧砖窑打造成非遗文旅综合体,成功实现价值再造、“变废为宝”。建设永新秀水美食坊,收纳美食40余家店铺,打造永新“一桌菜”美食品牌。目前,永新共建有5个非遗民俗馆、体验馆等,推出2条非遗专题精品旅游线路,永新南门老街入选了全国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二是强化活化演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化新路径,借助非遗传承人口述、专家点评指导、民间文化典籍记载等方法,推出《舞说》《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文典》6本永新非遗特色书籍,打造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永新三角班等10余部非遗作品,拍摄完成8部永新非遗专题宣传片,实现非遗文化可追可塑、可看可及。其中,永新小鼓部分作品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决赛,荣获第三届全国鼓书(小书琴书)交流展演新秀奖、全国非遗曲艺周优秀节目奖、江西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创作品展演表演奖一等奖、创作奖一等奖,第四届赣鄱群星奖(曲艺类),得到国家艺术基金、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山歌《十杯子酒》、红军斗笠、油纸伞等非遗产品在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上大放光彩,和子四珍、永新书法等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展演展示展销,实现文化经济的跨国交流互动。

  三是转化非遗价值。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借“非遗+文创”“非遗+跨界延伸”,打造了集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文创礼品为一体的多元立体式非遗产业链,实现非遗生产性保护,找到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新路径,目前,研发了40多种非遗文创产品,其中书法作品就有20余种,打造了永新“书法文化商品一条街”,培育了6个大型书法实体企业,并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入驻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每年书法文化产值预估6000万元以上。目前,永新已6度蝉联中国民间文化“书法之乡”美誉。同时,积极探索“非遗+工坊”模式,深入推进非遗扶贫高质量发展,深化村民非遗利益联结机制,以和子四珍传承人为核心,建立永新和子四珍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遗扶贫工坊,利用抖音直播、淘宝等平台,宣传推广永新和子四珍、永新牛田草蓆、永新红军斗笠等,吸纳脱贫户100多户500多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实现文化和经济共同繁荣,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三、要素保障,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

  一是借力科技支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与井冈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协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学研究,同时,以事业发展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探索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并开展“智慧非遗”建设,打造永新非遗数据库,建设线上永新非遗展示馆,开设非遗文创产品直播室,实现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让永新非遗资源线上传播共享。

  二是打牢人才基础。积极探索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工作,实施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在义务教育阶段将非遗培训纳入全县“双减”实施方案,选聘培养一批非遗传承教师,利用课后延时、大课间等培养学生对永新非遗的兴趣,在高中学校建设盾牌舞等非遗传承基地,开设系列非遗课程,扩大和增强非遗保护的校园基础、传承后劲。积极搭建游学、讲学、研学平台,挖掘、整理以传统手工艺、红色文化为主的乡村非遗项目,公布2条非遗研学两天一夜路线,打造10余个红色非遗研学项目,形成起校内校本课程、校外研学实践互通联动的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构建起了具有优秀特色、体制机制完善的非遗从娃娃抓起的传承模式,县城西小学荣获全国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少儿永新小鼓荣获第十届全国少儿曲艺优秀节目线上展优秀奖,参加全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

  三是确保资金保障。建立非遗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预算,每年拿出20万元经费作为专项资金,以此统筹规划、结合实际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将部分非遗产品纳入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范围,通过举办购物节、使用消费券、开展让利促销等多种举措,让非遗文创企业、商家享受真金白银的政策优惠、资金奖励,大大提振消费信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