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一方充满灵气的土地,文明史源远流长,绍兴也是一座活力之城,2021年全市GDP近6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近1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近3000亿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29位;今年上半年,GDP增速3.2%,高于全国、全省。绍兴更是一座希望之城,全面接轨上海,积极推进杭绍甬一体化,轨道交通1号线贯通杭城,实现“县县通高铁”,是杭州以外承办亚运项目最多的城市。近年来,我们以创建集成电路产业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为抓手,招引了中芯、长电、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短短三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在全省“万亩千亿”平台考核评价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2位、去年跃居第1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绍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4年,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2018年,教育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一;2019年,实现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全覆盖;2021年,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8.1%。目前,绍兴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53所,在校生40.6万人,义务教育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100%,盲、聋哑、智障少儿入学率100%。
一、主要做法
1.加大投入“强”保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并根据各地短板加大重点领域投建力度。2020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年终考核奖基数与当地公务员持平。2021年,全市投入教育经费220. 69亿元,比上年增长8.6%。义务教育阶段校舍新建、续建、改扩建项目实施43个,完工19个,完成投资 20亿元,新增义务教育段学校学位16000个。
2.优化配置“保”均衡。着眼于“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要求,调整优化全市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编制实施《全市学校网点调整规划》《市区学校网点布局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城镇中小学校项目建设。稳妥撤并一批起始年级零招生或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45人以上大班额,遏制新增2000人以上超规模办学。加快建立教育资源要素标准体系,构建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人力培养、教学装备等要素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标准体系。
3.深化改革“补”短板。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改革,完善学校治体体系,激发办学活力。一是深化招生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的招生政策。二是落实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政策。将优质示范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初中,即“至少录取学生覆盖到每一所初中学校”,2021年起分配比例将提升至60%。三是完善课程改革。按照不搞“快慢班”、“一刀切”、不搞“终身制”的原则,推动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初、高中教育衔接评价机制等。四是推广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改革。全市域施行“县管校聘”改革,2019年组织全市36301名公办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县管校聘”,有1112名跨校聘用、4名待岗培训、95位解聘后清除出教师队伍,有效实现“流入”校和“流出”校在师资方面的融通与联动,经验在全省推广。五是全域试点推进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六是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实现城乡、学段、公民办和县域试点四个“全覆盖”,教师自主评聘改革的绍兴经验被省教育厅评价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本”。
4.以创促建“重”提升。深化省市标准化、现代化学校创建,市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市“五星三名”(“五星育人、三名争创”)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等五大创建计划,以“创”促“建”,形成横向6个区、县(市)全面覆盖、纵向“校-镇-县-市”四级联动的创建体系。
5.靶向施治“促”公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树牢靶向杆,立稳标准杆。一是全面推进共同体建设。制订实施《绍兴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行动计划》,推进融合、共建和协作型共同体建设。全市共组建102个教育共同体(含教育集团),涉及成员学校322所学校(校区),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从更广泛领域、更多样形式、更深度融合来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学校的全覆盖,并把互联网帮扶延伸到东西部跨省对口结对。三是启动初中提质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初中“豆腐腰”现象,制订《绍兴市初中提质共同发展行动计划》,启动初中提质“一校一策”三年计划,因校制宜推进初中“强校提质”工作。四是建立体育美育年度通报机制。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和体育艺术2+1能力培养机制,发布年度报告。
二、实践启示
目前,绍兴已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最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得出如下工作启示:
1.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之“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绍兴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先手棋,以“五星育人,三名争创”为总抓手,稳健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2.坚持教育惠民是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千万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福祉。近年来,绍兴不断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城区学位扩容力度,高质量推进“小而优”乡村学校建设,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孩子能就近接受更加公平优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彰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观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之所想、之所需,作为绍兴教育改革发展之所急、之所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持续推进改革是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之“策”。义务教育均等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教、学、管、育等诸多方面,关键要围绕如何有效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问题。近年来,绍兴先后出台系列重要文件,从布局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在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中发挥了“牛鼻子”的关键作用。
4.优化整合资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之“力”。当前,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对教育结构提出新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更为迫切。绍兴着眼于“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要求,调整优化全市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稳妥撤并一批起始年级零招生或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45人以上大班额,遏制新增2000人以上超规模办学,就是优化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的有力举措。
三、下步打算
少年强,则中国强。接下来,绍兴将坚持教育规划优先谋划、教育事项优先研究、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致力高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1.打造大平台。加强管理信息化总体设计,通过建设1个市级数据库、1个教育系统平台、开发N个功能应用,与省级中心、城市大脑互融互通,破解教育系统信息孤岛,形成“1库1平台+N应用”绍兴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健全教研、备课、考核等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和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动态监管、教育资源实时分配、应急管理实时指挥、科学决策智能服务、事业发展早期预警,逐步实现市、县、校三级教育数据交换应用全覆盖。
2.完善大政策。锚定在全省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1610”愿景规划和战略设计:“1”就是《绍兴市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2035 行动纲要》;“6”就是《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6个意见文本;“10”就是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初中提质攻坚、优质均衡五大创建、教师队伍提升、教育开放互联、教育网点布局优化、健康校园等10项行动计划,架构起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3.实施大项目。“十四五”期间,绍兴将以区、县(市)为单位,推动“小学向中心村集聚、初中向中心集镇集聚、高中向县城集聚”,优化完善市域内学校网点布局,统筹推进中小学项目建设。拟规划实施和启动实施128个学校项目,总投资241亿元左右。
4.推进大改革。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突出学校办学自主权,将教师招录权、岗位设置权、干部任用权、职称评聘权、岗位竞聘权等五个权限下放给学校,实现教师招、评、聘、用主体一致。指导学校完善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工会、教职工大会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序,激活广大教职工创新潜力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遵循“因材施教”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别发展,推进学生自我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初中教育“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个体学习潜能。
5.增加大投入。建立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适应,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教育投入机制。
6.营造大环境。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维护安定的育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让义务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