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古就有改革的基因,现在大家所在的淄博,就是古齐国的都城,这里的“稷下学宫”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研究机构、政府智库。近年来,淄博市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新局面新态势,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大课题,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为牵引,在全国率先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探索“党建+”数字化赋能、网格化治理、品质化民生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形成新时代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格局。
淄博的改革是山东改革的一个反映。2017年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正确、准确、协同、有序”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大改革攻坚推进力度,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实施、亲自督导落实,全省实施了一批力度大、影响深、举措实的重要改革,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增创了发展优势、夯实了发展后劲。去年10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滨州举办的高层研讨会上,我曾围绕山东的改革创新实践,探讨性提出了“顶格思维抓推动、问题导向攻难点、聚焦发展增优势、试点试验创路径、成果共享惠民生、机制保障求实效”为主要特征的山东“省域地方改革模式”,试图回答一个省域如何创新中落实、落实中创新,以改革激活全盘、丰厚优势的重要改革命题。近期以来,我对山东的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山东的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在全国改革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山东经验”“山东样板”“山东模式”“山东创新”层出不穷,成为全国改革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背后原因很多,关键是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重大观点,坚持运用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效指导山东具体实践。下面,交流几个案例、谈些思考性认识。
之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长期以来,山东经济大而不强,产业大都处在中低层次,而能耗大都处在中高端,改革传统发展模式成为攸关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焦点。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山东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分水岭”。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牛鼻子”工程,全省布局一系列改革创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逐一建立省级领导牵头、专班推进、规划引领、智库支持、联盟(协会)助力、基金保障的“6个1”推进体系。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三年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实际减量替代煤炭消费1亿多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启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1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发改委对山东新旧动能三年转换成效评估认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发展环境、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得到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2020年山东GDP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6.7:45.3:48调整为2020年的7.3:39.1:53.6,今年上半年全省GDP两年平均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在优化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布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之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山东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内在互动性,聚焦聚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去年,省委全委会研究推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重大目标、改革突破方向,推出45项改革举措,既搭建起新格局下对外开放的“四梁八柱”,又标明了绘就“一带一路”山东工笔画的“落笔处”。抓住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试点机遇,落实总体方案,强化片区主体功能,已经在重点领域实现100多项制度创新突破,带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去年虽受疫情冲击,但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外贸、外资数据“翻红”,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5%,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1%,比全国高15.6个百分点。还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签约机遇,大力发展与日韩贸易,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前6个月实际使用韩资同比增长2.4倍。山东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在持续改革中加快铸成。
之三: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探索全省配置资源、服务重大生产力项目发展的改革之路。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当属山东推动石化产业大转型的改革。山东地炼规模全国第一,摊子很大,发展粗放。2018年以来,山东整合全省10家分散地炼企业、2696万吨地炼产能,一期新建2000万吨裕龙岛炼化一体工程,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高端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开始走出一条“项目集聚、资源整合、创新支撑、高效生态”的地炼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用市场手段高效配置要素,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在裕龙岛集中打造总投资2900亿元的超大型高端石化项目,全面优化山东石炼行业发展格局。对全省地炼产能和能耗指标实行“减量调整”,采取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新压旧、上整压散的措施进行,推动向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方向发展。截止到2021年6月底,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完成投资140亿元,2023年6月将形成中期2000万吨产能,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00多亿元、利税280多亿元、税后利润130亿元,间接带动相关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元,拉动就业超10万人,成为全球石化产业重要基地。类似这样要素重组布局的案例,还体现在港口、机场重大资产重组上。坚持以资本为纽带,科学谋划制定方案,组建全省统一的港口集团、机场管理集团,迅速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当年港口吞吐量就增长8.9%。
之四: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集聚全省科技力量加快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以“四个机制”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整合设立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机制更加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正职领导持股综合改革试点,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采取“政府支持+联盟(协会)领办”“龙头企业牵头+行业企业参股”等方式,组建行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灵活开放引才机制,出台《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成立省级人才发展集团,探索“人才有价”评价机制。目前,山东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六,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均走在国内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山东探索的这“四个机制”,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新模式。
之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强力推进美丽山东建设,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山东是能耗大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高质量发展困难重重。在“碳达峰”“碳中和”历史任务面前,坚定扛起改革责任,从体制机制上破困解局,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责任体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四减四增”,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高碳”行业作“减法”,5年来压减钢铁产能、淘汰落后炼油产能、关停违规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2%、36%、50%以上;“低碳”“零碳”行业作“加法”,“四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有效补上了高耗能产能退出造成的缺口。5年来,以1.2%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的较高经济增长,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数量居全国第二。
之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大力实施流程再造,着力塑造营商环境“山东品牌”。针对政务服务流程环节多、效率低、质量差等突出问题,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大力实施流程再造。全省出台流程再造“1+12”配套文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8条意见,开通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了59%,企业开办由20天压缩到1天,“一业一证”覆盖20个行业,企业项目核准办理环节由30个压缩为4个。全面推开“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推行线上“不见面审批”和线下预约、帮办代办等服务,“掌上办”服务事项突破2000个,全省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国前6位。目前,山东不断迭代更新服务流程,吸引越来越多企业、人才到山东发展兴业。
之七: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推出“回归本位、瘦身强体、重塑优势”的开发区改革经验。山东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开发区积存了诸如功能定位不准、辖区面积过度扩大、动力活力不足、质量效益不高、引领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功能作用因此大大弱化,直接影响全省高质量发展。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找准症结,下大决心、动“大手术”,大刀阔斧展开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等模式,构建灵活有效管理制度,全省171家开发区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身份界限,实施全员聘任,推动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增能减。创新建立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做大做强开发区投资运营公司,全省开发区共设294家一级运营公司,承担起招商引资、资本运作、项目管理、市场化服务、土地预储备运营等职责。创新差异化考核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倒逼机制,引导开发区对标对表、争先进位。通过大力度改革,全省开发区机制得到重塑、活力得到重显、优势得到重树,这一改革经验被不少省市复制推广。
之八: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持续抓好信访积案化解攻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山东信访积案较多,多年想化解而未能化解。从2018年开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注重运用改革手段攻坚突破,集中清理解决信访积案5.4万件,省交办10年以上、5年以上信访积案先后“清零”;全省进京访持续“降量退位”,2020年退至全国第7位,今年1至4月退至全国第16位;2020年有21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数量全国最多,长期存在的不少矛盾得到化解,安定祥和的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这些成果的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从省到市到县各级主要领导组织的“攻坚”行动。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力攻坚。重新听取诉求、重新调查核实、重新研究处理,对信访群众作有理推定、对事权机关作有责推定、对信访案件作有解推定,因案施策、分类处置。坚持高位推动,压实责任攻坚。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推动以最快速度和最优方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减少矛盾积累、信访上行。坚持领导包案,一线领办攻坚。建立省几大班子成员全员包案责任制,带案约访、实地督访,带头选最难啃的“骨头案”,以上率下攻坚克难。坚持系统治理,上下联动攻坚。对矛盾突出、诉求集中、涉及面广的政策性、群体性问题,认真梳理、分类研究,加强政策有效供给,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扎实一步。
对山东这些成功个案加以深度透析,可以发现山东改革既有共性特征,也有鲜明特点。一是主动性探索。全省确立的重大改革任务、推出的重要改革方案,都是把握发展规律,洞察发展大势,紧跟发展变化,由主要领导同志超前提出,组织力量进行谋划的。比如,发起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并不是“已难以维继”,而是破解难题、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作出的决策;港口、机场资源整合,并不是“单个港口、机场已无法发展”,主要针对“单打独斗将不适应新发展格局”,而主动布局的战略性改革。二是循序性推进。这几年,遵循改革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改革套路,省委每年都召开“开春大会”,2018年突出改革发展动能、2019年提出改革工作作风,2020年突出九大改革攻坚,2021年突出七个求突破,主要领导动员部署,一年一个重点,主题始终是改革创新,前后相互衔接,内容迭代升级,一步步推动改革走向纵深,保证了改革的连续性,提高了改革的聚焦度、精准度。三是激励性撬动。从2015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建立考核制度,对全面深化改革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列入全省整个工作考核体系,曾为全国首创,得到复制推广。通过改革考核,分出优劣,激励先进,现已成为调动改革积极性的重要之举。同时,从去年开始,开展改革尖兵、改革典型、改革试点评选活动,树立起鲜明工作导向,有效撬动了人员向改革倾斜、精力向改革集中、资源向改革汇聚的工作格局。四是特色化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积极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实践,推出有特色的改革举措。济南围绕“强省会”的系列改革,青岛重点推出的“十五大攻势”,淄博市实施营商环境攻坚“一号工程”,潍坊市“一把手”改革述职机制,威海市多元化改革评议制度等等,都大大丰富了山东的改革实践。去年中央改革办印发、刊载山东多个案例、经验做法,数量居全国前列。五是一体化联动。建立改革一体化协调联动推进机制,改革办与专项小组、专项小组相互之间有机互动、积极配合;全省各级改革力量配备齐全,上下运作畅通,形成一体化推进改革的新格局。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出了新的伟大改革号召。我们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扛起改革责任,勇担改革使命,奋力把改革推向纵深,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