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活疾控机构内生动力。2019年底,三明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改革方案(试行)》(明政〔2019〕53号),允许疾病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做大疾控机构绩效工资增量资金,调动疾控队伍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一是打破职责分工界限。通过建立工作衔接联动、服务整合连续、人员柔性流动等机制,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防治服务。每年从市区健康促进经费中提取不少于500万元作为市疾控中心(含两区疾控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医防融合的经费,提取不少于200万元作为永安市疾控中心与永安总医院开展医防融合的经费。近期,又启动开展沙县、明溪县医防融合试点,从历年医保结余基金中分别安排300万元、200万元作为试点工作经费。二是打破医防业务界限。疾控机构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相关待遇,服务收入纳入疾控机构收入,并通过其内部绩效考核进行分配。同时,开展相关技术指导、评价、培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管理等工作,按工作数量和质量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三是打破服务收费界限。破除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允许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限制,市医改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核定疾控机构开展检测项目及收费标准(试行)的通知》(明医改组〔2020〕3号),在确保完成好法定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允许疾控机构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目前,共核定6类230项收费检测项目。
二、丰富医防协同内涵。以县域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构建“预防、医疗、慢病管理、康复”一体化的医防协同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全民健康管理。一是全覆盖健康筛查。组建由疾控人员、医务人员、街道社区人员融合而成的健康管护组织,网格化全面摸排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建立健康档案,加大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规范化管理。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建立健康档案223.11万份、建档率86.47%。二是全人群健康管控。大力推广疫苗预防接种,广泛宣传疫苗接种知识,引导群众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推广疫苗处方医嘱。全面启用升级后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疫苗全程追溯系统建设。深化新型结核病“三位一体”服务,通过医防融合平台的沟通协作,全市结核病可疑症状登记数从1915例上升到2160例,活动性结核患病率从36/10万下降到33/10万。同时,设立5000万元的“健康三明”慢性病一体化绩效考核奖励资金,采取“分级、分类、分标、积分制”模式持续提升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77.5%和76.53%。三是全过程健康干预。组建健康科普讲师团,编制有关健康教育讲座课题清单,采取“你点我讲”方式,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人群特点和健康需求,选择健康教育授课专家和授课内容,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行医疗、运行和健康处方“一病三方”制度,公共卫生人员介入“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重点人群实施主动干预,“面对面”“点对点”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同时,健康管护组织对辖区内慢性病患者实施主动干预,并向已确诊的高血压等六类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诊的免费提供39种药品,两年来共为65.56万人次免费提供基本药物1448.42万元。
三、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进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信息融合,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面融入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促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数据平台整合运用。一是医防数据共享。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支撑,开发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子系统,在HIS系统电子病历增加公共卫生疾病检测模块(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肿瘤、死亡病例的自动拦截、自动推送报告和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等),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对各类疾病发病趋势的预警监控能力,尤其是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能力。二是慢性病数据互联。疾控机构通过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导出各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资料,收集医院诊疗系统资料,掌握两区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人数、费用等基础数据每月进行分析、评价并反馈给医疗机构,为医防融合开展慢病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慢病管理质量。三是疫情监测数据互通。市疾控中心编制每月省市疫情动态简报通过医防融合办下发给医疗机构,对下个月重点传染病防控风险做出预警提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