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汇报的主题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助理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方面内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市场主体是1.25亿家,增量从2020年时开始放缓,滨州与全国的趋势基本相同。这说明在疫情影响下,全国产业经济出现整体性、趋同性发展难题。比如,2019年,滨州与全国企业增量处于非常快的上升趋势,2020年就同步下来了。
从注册资本来看,我们国家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人民币以内有5900万家,相当于全国企业总量的1/2。从存活时间来看,我国存活十年以上的企业只占企业总量的13.43%,这个可能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信用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经营异常占企业总量的19.9%,但是失信企业只有0.33%,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失信问题方面并不是很突出,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依然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
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2020年为近五年最低。从2015年融资规模和频次开始步入上升趋势,2018年到高值,2019年稍微下来一点,2020年企业融资情况非常不乐观,可见在疫情泛滥与国际关系复杂化等因素多重影响向下,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发展处于观望状态,投资业务全面收缩。
从金融领域分布来看,金融、汽车交通、企业服务和生产制造占据前四强。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在1.25亿体量里面占比比较小,由此可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二、滨州市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下面我用几组数据来分析一下滨州市的企业发展情况。滨州市企业一共是39万多家,企业在滨州行政区划内分布非常不均匀。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门类比较齐全,机器人企业滨州有388家,人工智能企业291家,无人机有167家,VR、AR虚拟现实企业14家。
从上市状态和融资轮次来看,这几年滨州企业培育和金融服务工作卓有成效。滨州当前有上市公司、新四板24家,新三板19家,天使轮有4家,A轮有4家,IPO上市有4家。
从企业吊销数据来看,滨州2019年到2020年吊销企业数量锐减,说明产业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企业生命力显著增强。从企业失信情况来看,2019年到2020年滨州市企业信用情况明显好转,在疫情当下,企业经营状态逆势向好。
从行政处罚情况来看,政府治理效果显著。行政处罚案件从2018年474家逐年递减,截止到当前行政处罚为260家。从创新能力来看,滨州企业最近两年提升较快,特别是作品著作权,2019年迅速跃升为2518件,高于以往5年数量总和。
三、当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
困难之一,市场需求侧按下暂停键,化解库存难:1、市场订单量大幅减少。根据有关机构2月份的调查统计,在被调查企业中,有30.5%和27.09%的企业反映市场订单减少,同时存在客户流失现象;受国内供应商供货不足和全球疫情防控影响,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断货,叠加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期发货量仅为去年的25%,出口订单同比下降70%;2、产品的区域同质化现象严重,靠价格竞争难以为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行业准入门槛不高,某一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了多家中小制造企业,主营业务重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致使相关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压力和价格战激烈程度加剧。
困难之二:业务冲击叠加,有效融资缺乏,维持现金流难。库存挤压和市场需求暴减,导致企业现金流受到严重冲击。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有近67.69%的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有21.61%的企业很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同时,疫情期间企业的人工、折旧、利息等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未减,防疫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很大。
困难之三:中小企业有效融资额度无法满足经营所需。虽然国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紧急救助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考虑到政策资金有限且行业上有所侧重,支持门槛较高;加之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贷额度低,银行为控制不良资产率而审批条件苛刻。另外,民间投资出于逐利避险考虑,也在加速从中小企业流出,制造领域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当下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缺乏,亟待下大气力解决。
困难之四:克服阻力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负重发展难。中小企业受财力、物力、人力和判断力影响,在应对疫情方面显得相对脆弱。在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受经营者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影响,大多缺乏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比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抗疫物资和专业人员,高度依赖社区公共管理。
困难之五:过度依赖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难。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大部分企业缺设备、缺渠道、缺物资、缺资金、缺人员,而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商业机会稍纵即逝,疫情中很多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比如2020年一季度倒闭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四、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是信心为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多措并举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心,激活其发展动力。维护中小企业主预期是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当务之急:1、各级政府可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供求对接信息,线上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展会等,全面启动新一轮内需市场,稳定经营信心和预期;2、政府可组织相关智库力量发挥专长,开展行业问题研究和趋势分析,对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调整等具体问题,及时提供建设性意见;3、及时开展分行业典型案例推广,选取疫情期间经营业绩优秀的中小企业,总结推广其经验;4、鼓励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并通过变革壮大向“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发展。
二是长短期措施配合,通过改革促发展,探索企业转型升级新机制,引导企业业务改造提升。既要有效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又要负重维持经营持续,让中小企业在疫情中活下来是第一要务,也要帮助其未来有更好发展。建议利用疫情契机推动中小企业广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1、综合利用已有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资助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建设,以及产业链应急救援等惠企援企政策,短期内缓解疫情造成的剧烈动荡。2、二是鼓励企业研发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建立互联、智能、数据驱动的云支撑企业业务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创新相关服务和线上业务。3、打造中国质量品牌标杆,加强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认定方面的政策培训和宣贯。
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运转效能,刺激消费,积极拓展国外市场:1、商务部门和对外商会组织可帮扶出口依赖型企业,使其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拓展国际市场;2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新媒体渠道,以及有丰富外贸会展经验的公司等,要力促其开展线上展销和线上洽谈交易;3、可由银保监部门协调相关机构扩展疫情期间出运前保险责任,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外贸企业,要加强出运前的风险保障;4、特别要重点关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把控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加快完善企业出口转内销体制机制,破解出口困境:1、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激活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外向型企业的困境;2、但出口转内销会面临生产标准、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一些企业需转变产品设计、调整生产线,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成本;为此,一是要尽早出台必要的支持政策,包括国内国际标准转换衔接、减税降费、信贷支持等。二是要加快搭建出口转内销供需对接平台,梳理整合产品信息,推动相关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