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发挥红色文化的多维功能

发稿时间:2020-02-24 13:53:3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彦昊

     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更是引领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发挥其多维功能,不断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提升展陈效果,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历史鉴证功能。以各类纪念设施、机构旧址、重大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再现了党领导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足迹,是革命历史的形象鉴证。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其成为存史立鉴的不朽丰碑。一是以修缮保护为前提,建立动态摸排机制,建档立卡形成资源数据库,特别是对濒临破损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实行动态监管,坚持“修旧如旧”。二是以改进设施功能为关键,注重红色资源的体验塑造和功能拓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改造展陈设施,实现智能化体验和智慧化参观,实现让资料“说话”,让文物“发声”。三是以创新讲解方式为突破,加大对讲解员的培训力度,用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平台,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突出场景化、故事化、艺术化,增强参观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拓展传播渠道,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文化是生动鲜活、不可替代的历史教材,具有立心铸魂的独特作用。要将弘扬红色文化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结合,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全方位宣传,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新型融媒体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红色文化网上展馆,持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二是走出去宣讲,组织党史专家、革命后代等相关人员组建宣讲团,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讲”“干部大学堂”等传播平台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机关、军营、社区、企业、乡村,开展有特色的流动展览,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三是实景化教学,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深化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与学校合作开发体验式课程,为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景课堂。

  深化内涵研究,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功能。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革命实践的熔铸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造和升华,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着力挖掘红色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使其历久弥新,绽放时代光芒。一是加强理论阐释,联合职能部门、高校、各级党校形成研究合力,将红色文化研究列入社科研究规划课题指南,举办研讨会深化理论研讨,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做好内涵整合,在保持周边原有风貌肌理的基础上,将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形成红色文化集聚区,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生态圈”,提高全域开发水平。三是融入城市文脉,对重要党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背后的革命精神进行深度研究解读,并与当前城市文化功能塑造、城市文明培育等结合起来,提炼当代价值,提升城市软实力。

  打造文艺高峰,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艺术审美功能。当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红色文化则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旨趣,很多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作品也充分利用和展示了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要挖掘红色文化崇高壮美的内在特征,通过艺术创作加以显现,为广大群众提供可听可视可读的、有水准的文化精品和精神食粮。一是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精品搬上荧屏和舞台。二是加大文艺创作扶持,探索设立红色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加强对红色文艺原创的扶持力度,发现培养红色文艺带头人。三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雅俗共赏,将红色文艺作品作为“公益演出走基层”“文化惠民季”的重要内容,广泛征集“红色家书”“红色家风”及民间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在群众心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以文化人。

  推进产业融合,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构建新型红色文化产业模式,是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之策。要抢抓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努力营造有利于实现红色文化经济效益的产业生态,实现红色文化经济效益与思想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是结合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纳入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相关规划,注重整体风貌打造,凸显红色文化元素,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二是在传统的旅游观光基础上,融入军事科教、农耕休闲、户外拓展、主题研学、民俗风情等新型业态,开发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红绿融合”综合发展样板。三是通过产业联结和就业联结,成立运营联合体,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周边百姓脱贫致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