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宣传工作如何取得实效

发稿时间:2020-02-04 22:44:0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慕德贵

  今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撑,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我们特约请省委宣传部部长、专家、地方领导等,就“宣传工作如何取得实效”展开三方会谈。

  坚决推动《条例》落地生根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

  《条例》是我们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党的宣传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条例》,把《条例》作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好推动宣传工作守正创新。

  把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旗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必须按照《条例》要求,履行好宣传部门的政治责任,切实推动这一重要思想走深走心走实。为统筹抓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需带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同时,创新学习宣传方式,可探索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深入开展大宣讲活动,有力推动这一重要思想深入基层党员群众。我们需以学习贯彻《条例》为新的契机,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提高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强化理论阵地建设,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新气象、成为最强音。

  把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条例》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首次提出“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宣传思想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的有机统一。“15字”的使命任务,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的光荣职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着眼落细落小落实,按照《条例》对理论、新闻出版、思想道德、文化文艺、网信、外宣、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增强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当前,各地都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即将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我们将把使命任务聚焦到脱贫攻坚大局上、落实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强化理论扶贫、舆论扶贫、文化扶贫、网络扶贫,唱响决战强音,助力富民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把牢夯实基层基础宣传工作的战略举措。《条例》把基层宣传工作单列一章,从完善组织机构、壮大文化队伍、加强阵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很实在、可操作、能落地的要求,为打通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更好动员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提供了制度支撑。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我们必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倾斜,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提高基层宣传阵地的整体效能。对此,贵州以文化小康建设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宣传工作,比如强力推进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前实现全覆盖;率先建设国家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推进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打通农村“信息高速路”;配齐配强乡镇(社区)基层宣传委员等。在新的阶段,需充分利用《条例》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的政策机遇,更加关注基层、重视基层,着眼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建立健全强化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机制保障,特别是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整合资源、优化服务、高效利用,以此推动基层宣传工作格局的深刻变化。

  把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线。《条例》明确强调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宣传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这体现了《条例》鲜明的政治底色。当前,价值观念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头脑清醒,提高政治敏锐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管好互联网、高校等意识形态阵地,始终确保意识形态领域风清气正。深化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尊重遵循宣传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季为民

  当前,宣传工作承担着统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重要职责,在分析研判和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统筹协调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指导协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指导互联网宣传和信息内容建设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宣传工作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宣传工作效果好不好也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长治久安。因而,开展宣传工作需要尊重遵循宣传规律并认真研究探索,主要应遵循以下规律、伦理、原则。

  为民:强调服务意识,重视用户需求。宣传工作本质上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必然遵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始终如一,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同样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深刻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意愿的统一,也成为党的宣传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原则和重要规律。

  在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同样要强调为民服务,具体表现在互联网产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新媒体更注重产品被用户认可,更强调用户意识、场景意识,这其实也是重视服务意识的表现。在新媒体的创新实践中,新闻宣传要想直抵人心,首先要洞悉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提供及时、准确、充分、交互的全新服务,这也是提升宣传效果的“捷径”。

  求真:强调真实权威,讲究导向策略。新闻宣传的关键是及时全面地公开真实信息,这也是宣传工作要遵守的基本伦理原则。宣传要提升效果,首先要实现本位回归,即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引导舆论舆情。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最有效的手段,因为事实是新闻宣传提升说服力的基础,也是宣传效果的根本保障。因此,宣传要让亲历现场、掌握一手信息的关键可靠人员出场发声,善于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通过报道和传播事实向受众润物无声地传播思想和观点。

  要做到求真,宣传工作还应该注意把握几个问题。首先,力求客观。应既报喜也报忧,全面展示和正视各种问题,全面、真实地报道实际状况。其次,坚持导向。坚持体现“党和人民之福”的正确导向,担当建设性的社会责任。再次,讲究策略。即使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也应注意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平易近人,擅于用历史文献、事实例证、正反对比等方法对事实和观点进行全面立体深度呈现,让受众自主得出正确的结论。

  讲理:强调尊重常识,力求逻辑自恰。宣传的最佳效果是实现入脑入心,即宣传的道理观点能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宣传的内容就必须尊重常识,经得起基本的求证验证、逻辑分析和比较判断,也只有这样,宣传内容才会有说服力,才能与宣传对象产生共鸣,发生“共振”,这是宣传在大多数人中形成共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声,逐层递进,提供更深入的分析解读,使宣传真正产生入情入理、震撼心灵的效果。

  当然,讲理不是只讲道理和观点,还应传达一定的符合基本常识和逻辑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善于用直观形象的说理阐释道理、传播价值。首先,找到共同关注的选题。比如,对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探讨就容易得到广泛的响应赞同。其次,借助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讲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各种打动人心的故事展示相应的道理和观点,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再次,掌握基本的方法技巧。比如,讲究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美感,以赏心悦目的语法文法和逻辑修辞等恰当生动地展示理据,分析呈现现象背后的真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叙事说理应突破“官腔八股”的宣传习惯定势,在对内宣讲时讲老百姓能接受的理,在对外宣传时讲外国人能听懂的理。

  循律:强调遵循规律,提高专业素养。做好宣传工作要遵循宣传规律,遵守专业要求。新闻媒体是宣传的重要媒介和渠道,和新闻舆论工作一样,宣传工作也要讲究“时度效”原则。所谓“时”,主要是指宣传的时势、时期、时机等。针对先入为主的宣传现象,特别强调要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力求第一时间发声。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时效是决定公信力引导力和话语权的得失、决定舆论引导和宣传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增强宣传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审时度势,趁势而上,牢牢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所谓“度”,主要是指宣传的量度、尺度、程度等。“度”的把握主要与宣传载体的信度、宣传舆情的热度、宣传行动的法度直接相关。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宣传工作,已经打破了时间、场景、内容、对象的约束,跨越时空、海量信息拓展了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和频度,必须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创新机制、精准把控。所谓“效”,主要是指宣传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宣传效果主要包含工作效果和实际效果两方面,可以用宣传对象的接收率、认同度、接受度等指标来衡量评估。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上的宣传效果可以通过点击率、访问时间、点赞率、转发率、评论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清晰量化,为宣传效果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标准。同时,讲求宣传效果还应注重效益和回报,坚持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相统一,近期效果、中期效果、长期效果相衔接,追求无水分的实效,追求可持续的长效。

  讲求宣传效果同样需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准,为宣传工作确立相应的专业伦理准则。比如,宣传的底线应该是不说假话,宣传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知识水准、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制定科学的方案和策略,学会用对方熟悉的文化、历史语言表达自己要说的观点,努力设置寻求具有价值共识的宣传语境,既表达对宣传对象的了解和尊重,又让其理解宣传的意图和观点。尤其是在对外宣传中,更应注重宣传的专业水准;注意传播内容的平衡客观,减少表达失真,既展示成就和进步,也说明问题和困难;注重首次传播准确无误,同时注意表达的专业技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重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地进行宣传报道。

  推动宣传工作实起来强起来

  江西省德兴市委书记 郭峰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条例》以党章为依据,对党领导宣传工作作出全面规定,是我党关于宣传工作第一部基础性、主干性的党内法规,对党领导新时代宣传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制度安排,既为党领导宣传工作立规矩、定方圆,又为党领导宣传工作谋长远、固根本,在宣传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基层县一级党委,需在学深悟透、学用结合、以学促干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宣传工作实起来、强起来,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坚持学深悟透,力求在思想认识上有高度。《条例》提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对宣传思想战线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此,应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条例》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把《条例》精神领会好应用好。把学习《条例》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学深学透、学懂弄通。同时,发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龙头”作用,采取专题学习会、党员干部大会、专题讲座等方式,逐章逐条学习原文,逐字逐句研究实质;发挥好宣传部门职能作用,借助“学习强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掀起深入学、广泛学的热潮,使《条例》真正入脑入心。

  坚持学用结合,力求在贯彻落实上有力度。《条例》分十三个章节五十三条系统阐述了宣传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安排,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需认真对照要求和标准,找差距、查问题、补短板,以问题清单化、落实作战化的举措,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落实落细。当前,应重点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等活动,把《条例》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环节,在思想理论、新闻舆论和出版、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互联网宣传和信息内容管理、对外宣传、基层宣传、意识形态管理等工作方面下功夫,在下基层、走转改上再深入,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以学促干,力求在指导实践上有深度。《条例》提出了“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为新形势下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做了“顶层设计”。需结合工作实际,主动与《条例》对标对表,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目标任务具体化,在工作实践中让《条例》精神落地生根。一是突出思想政治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三是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作为有效抓手,带动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志愿公益活动,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大众化、常态化、制度化。四是继续做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宣传,使更多的道德模范脱颖而出。五是做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章,充分挖掘并全力打响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