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近代中国人为何用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

发稿时间:2019-01-24 14:27:24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孙建昌

  2020世纪初世纪初,,有着不同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之后,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等号呢?本文试图阐述这个疑问。

  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开始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初识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不约而同以中国古代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开此先河的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本杂志《译书汇编》。1901年1月28日出版的《译书汇编》第二期,连载了留日学生翻译的《近世政治史》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党之由来”,其中有一段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文字,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社会云者,盖谓统筹全局,非为一人一家计也。中国古世有井田之法,即所谓社会主义。这段文字要言不烦却内涵丰富,不仅明确点出是“谁”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而且阐明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原因是“为佣工者,受资本家之压制”;不仅指明社会主义主张“均贫富、制恒产”,而且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统筹全局,非为一人一家计”。最值得玩味的是,文中直接把中国古代井田制等同于社会主义。

  革命派和维新派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相似

  把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形成的一种早已不复存在的古老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画上等号,《译书汇编》中的这种解读虽然开了先例,却并非个例。20世纪初,以在日本接触到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人士为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把社会主义和中国古代井田制等同起来。孙中山明确指出:“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虽然孙中山在这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均产主义”并不准确,但他显然从社会主义想到了井田制,又以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在以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的同时,公开申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话语体系中,“民生主义”或“社会主义”在当时只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对“Socialism”的不同译法而已,在内容上二者指称的是同一个东西。同样在日本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虽然没有把社会主义说成是民生主义,但同样以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梁启超就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那么,这里就引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20世纪初,有着不同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之后,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等号呢?

  井田制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井田制。汉语文献中关于井田制的记载,见于《孟子·滕文公》。其文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说井田制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时期就已存在,而在西周时期盛行。我们知道,《诗经》里面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就是说,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整个“国家”的代表,举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因此,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国有”的性质,周天子“封土建候”,诸侯国土地上的百姓是不能拥有土地的,他们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井田制时代不存在土地的买卖,不存在土地的兼并,没有“土豪”的存在,也就不存在地主对雇农的剥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土地的分配是“按户授田、分配公平”,耕作时则要“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体现的是一种“先公后私”的精神。井田制的这种“土地国有”性质和“分配公平”原则,几乎完美地契合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加之其在耕作方式上体现出的“先公后私、公私分明”与社会主义精神的契合,于是在早期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心目中,井田制成为了天下为公、公平公正的象征,其核心意涵,集中体现在一个“公”字上。加之井田制时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社会风尚,又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若合符节,给人以心向往之的美好想象。正是这样一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价值理念契合,才使20世纪初了解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了等号。

  接受规律使然

  从思维惯性和文化心理来看,以本土文化中固有的观念和事物去比拟外来文化蕴含的观念和事物,大概是人们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普遍倾向。因为让人对一种新思想产生认同的最有效方式,大概就是使他们相信,这种观念和事物是其自身文化中所固有的、是与他们自己的文化相吻合而不冲突的。这样他们才易于借助自己所熟悉的观念或事物,去认识和接纳某种新思想,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早期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以井田制去解读社会主义,大概就是这样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使然。这样的联想和解读,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天下为公”的文化情怀。这种文化情怀、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为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