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定力在胸。迅速放下“速度情结”“换挡焦虑”负面情绪,甩掉单纯追求GDP的增速包袱,天津如何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上锐意精进,创新进取?
我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给出的答案是“优化‘六个结构’,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动力结构的转换,离不开创新活力。”参加“两会”的市政协委员、市科委总工程师王凤云说。
王凤云向记者介绍,去年我市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奖励与报酬等均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避免了工资总额限制造成的收入分配矛盾。
“过去科研经费管理方式过严、过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开展横向课题的积极性。《意见》明确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可以将横向课题收入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有效解决了横向项目经费处置的合法性问题,从而丰富了科技成果处置的合法性问题,解决了内生激励问题。”王凤云说。
谈到平衡供需结构,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主任尹耀光认为,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应正确把握“量”与“质”、“速”与“效”的辩证法,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破’就是要坚持以质为帅,通过加大‘破’的力度推进发展质量之变。今年我们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依法依规推进清算注销、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兼并重组和优化提升,在去年完成335户‘僵尸企业’出清的基础上再完成260户处置任务。”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彭三说。
对“立”的理解,市人大代表、西青区委书记李清认为,“立”就应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今年西青区将通过设备升级、专精特新、精益化管理、品牌提升等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链条升级、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鼓励制造型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形成面向生产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升级;高标准建设三个国家级平台,整合提升19个工业聚集区,加快治理镇级、村级工业聚集区,促进优质企业向合规园区聚集发展。”李清说。
“在‘降’这方面,今年天津将继续实施四批92项降成本政策措施,制定新的降成本措施,以减税降费为重点,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助推企业轻装上阵。”尹耀光说。
调整虚实结构,就是要优化实体经济。“要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列席会议的市工信委党组书记、主任尹继辉向记者介绍,“今年天津要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培育工程,落实16个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3D打印等新兴产业,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推动石墨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2018年天津先进制造业比重将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0%以上。”
优化公非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国企混改,彭三认为:“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推进国企发展效率和发展动力。今年,我们要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助推器’作用,探索混改推动基金,创新混改模式,比选优选战略投资者,引入新动能、建立新机制。”
调优财源结构,就是要坚持“放水养鱼”,大力培植税源。“为了催生育强各类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消费潜能,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将在营造准入、竞争和消费环境上下更大功夫,打造天津营商环境整体优势。”列席会议的市市场监管委党委书记、主任林立军介绍。
林立军说,为了助推新兴行业高端产业发展,市市场监管委将探索基于鼓励创新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业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优化空间结构,高质量推进天津城乡统筹发展,尹耀光介绍,市发改委今年将提升25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试点规划和产业层级,推动市级特色小镇重大项目建设;将深入推进蓟州区、东丽区、西青区中北镇和张家窝镇、静海区大邱庄镇和团泊镇等6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改革创新机制,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农委从今年起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提升’,即产业振兴工程,通过抓现代都市型农业、智能农业和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经济实力;生态宜居工程,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改革深化工程,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治理提升工程,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农民富裕工程,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实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市政协委员、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沈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