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点切入,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是医改的重点,也是难点。扬州地处平原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加之近几年乡镇不断撤并调整,农村地区人口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针对这一现状,2015年,扬州市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改变过去“一镇一院”的传统医疗格局,整合资源、科学布点,创新性地规划建设18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推动“服务、人员、资金、管理”等重心下沉。一是明确功能定位。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参照二级医院水平建设,主要承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的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和康复治疗服务,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需求。二是实行分级投入。实行以县(市、区)为主的分级投入政策,市级财政对每个建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行以奖代补,其中新(迁)建的补助2000万元,改扩建的补助1000万元,市财政总投入3.2亿元,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0亿元。三是建立帮扶机制。三级医院对每个帮扶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每年安排不少于10名医疗、护理、康复专家和1-2名管理人员派驻、蹲点;下派人员实行低职高薪,市财政予以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专项补助。四是坚持错位发展。为每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制定2—3个重点专科发展规划,由对口帮扶的三级医院给予重点培育和建设,并支持医疗卫生中心开展部分三级手术。
目前,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已有6家建成投入使用,10家进入装潢阶段,2家完成土建施工,年底前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全面达到二级医院建设标准。建设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被江苏省卫计委推荐为全国基层医改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2、串点成线,推进全市纵向医联体全覆盖。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2016年,扬州在全市范围内按“市域、市区、县域”三个层面打造纵向医疗联合体,把基层社区医院和高水平的三级医院串联起来。在市域,分别组建以苏北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的纵向医联体,将县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以及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纳入;在市区,落实由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各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卫生院;在县域,全面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一体化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初步实现全市纵向医联体全覆盖。2016年7月,各级各类医联体完成组建并挂牌成立。一是开展“紧密型”合作。医联体由政府主导,以紧密协作为主题,实行同质化管理。同时,市政府将医联体任务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社会事业发展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与财政经费拨付、相关政策支持等挂钩。二是资金“全方位”支持。市财政专项安排1个亿,主要用于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下派人员的绩效补贴及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三是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医保政策方面,拉开报销比例差距,全市新农合门诊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报销比例提高到60%,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提高到50%,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不报销;住院治疗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提高到90%。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医保支付政策参照调整。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牵头单位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签约服务的慢性病用药及部分特殊用药需求,制定“一院一策”的用药目录,协调供应企业直接配送和结算,实行零差价销售。四是落实“八项举措”和“五个一服务”要求。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注重定向输送、精准帮扶,既解决基层迫切问题,又考虑中长期发展。“八项举措”,即派驻医疗骨干和专家直接参与和指导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派驻护理骨干和专家参与和指导护理管理工作,派驻的各类管理干部输入先进管理理念,派驻医师和专家帮助基层医院建立专科门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区域影像、心电共享,参与慢病管理,培养基层人才。“五个一服务”,即每年解决一项医疗急需、新增一批服务项目、开展一系列业务讲座、扶持一批薄弱专科、带出一支不走的医疗技术团队。
3、连线成面,让基层卫生人才强起来、流动起来。老百姓看病,不是看设备,而是看医生。让基层卫生人才强起来、流动起来是分级诊疗模式全面落地的关键所在。为此,扬州市出台《关于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的意见》,从人员培养、培训、招录、待遇和对口支援等方面制定政策,为基层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的健康守门人。一是实施“双千人”定向培养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将面向基层培养1000名大专和本科层次的医学人才,定向培养1000名本土化的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市财政给予定额补助。二是试行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干医生”。按照在岗卫技人员总数20%左右的比例进行遴选,对进入基层卫生“骨干医生”队伍的市财政予以奖补,鼓励基层卫生专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三是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对基层卫生人员每5年开展一次轮训,确保每个在岗卫技人员在轮训周期内累计脱岗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四是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纵向流动。五是拓展对口支援方式。组建多种形式、有序运行的纵向医联体,鼓励城市医生通过多点执业到基层服务,鼓励医疗机构退休卫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六是创新人事编制管理。逐步推进在县级卫生人才交流中心或县级公立医院集中管理基层卫生人员编制,适当放宽基层岗位报名条件,降低开考比例。七是做实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市级统一组织“5+3”培训,县级统一组织“3+2”培训,市、县两级财政分别予以补助。八是完善基层职称晋升制度。合理确定中高级职称比例,畅通基层卫技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对基层卫技人员的论文不作硬性规定,重点评价工作业绩和服务能力等。
通过实施上述“三大工程”,实现了专家下放、能力提升、费用节省、群众信任,分级诊疗的优势逐步凸显。以我市第一家建成投用的汤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来看,今年一季度该中心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同比分别上升33.2%、46.8%,其中手术例数同比翻番,床位利用率100%,有效促进了资源统筹和互补协作,群众对深化医改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来源:“gaige183”微信公众号 作者:扬州市委改革办 编辑:文武 卢志文)